01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博弈場」,你我時時刻刻都需要跟別人博弈。
去菜市場買菜,我們要跟別人「砍價」,這就是博弈;去跟客戶談生意,我們要爭取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博弈;在求別人幫助的時候,我們要以最小的代價,獲取別人的信任,這就是博弈。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棋手,同時也是別人的棋子,如何做到「破局」,如何做到實現自己的目的,那就得看我們自己的本事了。
更重要的是, 這里談到的博弈,不僅跟外人有關,還跟我們的親人有關。可以說,家庭,也是一個博弈的場所。
對于一個老年人來說,他該怎麼做,才能更好地養老,甚至跟兒女處好關系呢?
一般人會覺得,跟兒女處好關系,只要拿出「道德說教」來要求兒女就可以了,反正自己是家中的長輩,就不怕兒女不聽自己的話。
像這樣的想法,未免就有些過分「蠻橫」了。況且,每個人都有「逆反」的心理,也不喜歡別人的說教,那倚老賣老,不懂得博弈的老人,就很容易吃虧。
人,如果可以選擇,就還是講「拆屋效應」比較好。
02
拆屋效應,是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魯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天窗了。」
魯迅先生的這段話,就催生了這麼一個觀念——拆屋效應。
由于所有人都習慣折中,覺得我自己占了便宜最好,所以我們在提出目標的時候,要適當地往上提,而不要老老實實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你想打開天窗,那你不能跟別人說要開一個天窗。為什麼呢? 因為別人覺得自己沒有占便宜,也就不能白白地便宜了你。如此,別人就會拒絕。
如果是內心好一點的人,就會適當讓步,跟你說只能打開半個天窗,這已經是最大的讓步了,希望你能接受。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非要那麼老實,總是說出內心的所思所想呢?
一旦我們跟別人說,我要把整個屋頂都拆掉,相信每個人都會不同意,而選擇讓步。這個時候,我們只要提出自己「打開天窗」的想法,那就水到渠成了。
拆屋效應的本質,就是給別人一個退讓的臺階,讓別人覺得自己占了便宜。而我們的做法,就是將這些臺階適當提高。
03
拆屋效應,對于家庭的博弈,很有意義。
人到晚年,我們該如何跟兒女交往呢?五個字,不能太老實。
比如你希望晚年的時候兒女能夠照顧你,那你會怎麼跟兒女說呢?
99%的人會跟兒女說:「兒子/女兒啊,父母老了,也需要你們來為我們承擔責任了。我以往是如何養你的,你未來就如何養我,不能不孝啊。」
這番話,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聽起來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有一點特別怪,什麼叫「不能不孝」呢?
一般來說, 兒女聽到了這些話后,都會不高興,覺得有人用「道德」來綁架他。試想,又有誰希望被人用道德來綁架呢?
其實,最好的做法,就是給兒女說,如果可以的話,那我們一同生活,互幫互助就好。父母尊重你,也希望你能過得好。
轉變了一個說法,其實效果又不一樣了。
首先,我們提出了「互幫互助」,符合拆屋效應中「讓別人感覺到占便宜」的心理。同時,父母希望兒女過得好,就是一個臺階,讓兒女臉面過得去。最后,他們就不會對父母的要求產生厭惡的心理。
04
對兒女的要求,稍微提高點,會讓你的博弈中占上風。
有這麼一個家庭,老人家的退休金不多,但兒女都比較有本事,在互聯網公司工作,反正月入好幾萬不是問題。
可是,兒女對父母特別吝嗇,基本不給父母什麼錢。要想在他們身上扣點錢,簡直就太難了。
有一次,老人家希望買一套家具, 足足一萬五,希望三個兒女都能出點錢。可是,兒女不答應,承諾每個人只給三千,不買就算了。
后來,老人家 換了一種思路,直接跟兒女說, 這套家具差不多要四萬,父母辛苦一輩子了,也就希望晚年享享福......
兒女覺得也對,父母老了,也需要享福,就答應每人出一萬,說三萬的家具已經很不錯了,不用買太貴,還跟父母普及了一大堆什麼紅木酸枝的知識,特別上心。
雖然說這種做法,有些「針對」人的心理了。 可實際上,我們稍微把目標提一提,更能實現我們的追求和想法。
有些時候, 不是兒女不想孝順,而是兒女也想在跟父母的博弈中占便宜。如此,我們自己做局,在言語,或者目標上,讓他們占「心中所想」的便宜,一舉兩得,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