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每個人的50歲,都是一道坎,同時也是一個潘多拉魔盒,無論怎麼對待,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場劫難。
為什麼50歲,會讓人如此難受呢?
因為五十歲的人生,就像是長跑跑了一半,你我都腿腳無力,而且氣喘吁吁,身體的精力也消耗了一大半了。說句難聽點的話, 很多人到了中途,就再也沒有力氣跑下去了。
試想,肩上的壓力越來越重,生活的危機越來越多,兜里面的錢財越來越少,身體的狀況越來越差,那我們的中晚年,真的能好嗎?
在50歲這座獨木橋上行走,每個人都面臨摔下去的風險。這個時候,只有保持自身的平衡,硬著頭皮堅持走下去,才會看到希望。
想起這麼一句話,生活不僅眼前的茍且,好友詩和遠方。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認為如今受苦了,未來就一定會「苦盡甘來」,詩和遠方就一定能夠實現。 殊不知,生活不僅是眼前的茍且,就連未來,也都是茍且。
要知道,中年和晚年的不幸,終究從49歲那年開始。
02
49歲到50歲,本就是一道「坎」。
無論從什麼時候來看,49歲永遠都會讓人心驚膽戰。 因為有太多的中年人,都倒在了49歲之前。
有些人四十來歲就倒在了崗位上,離開了,只留下一家人繼續受苦;有些人臨近49歲,就因為突發疾病歸去了,中道而別,令人唏噓。
前段時間有一位讀者在后臺留言,他說有兩個兄弟,都在47歲那年就走了,讓他特別害怕。
因為他知道, 如果自己依舊孑然一身,那就離開了,又算得了什麼呢?可是,如今還有妻兒老小,自己離開了,最慘的,還是他們。
更何況,當代的中年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慢性病,或者職業病。不發作還好,一旦發作,那問題就比較大了。
輕則沒有了錢財,重則人財兩空。更何況, 如今的中年人,所要承受的「支出」壓力那麼大,又有多少人可以掏得出一筆錢去看病呢?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夫妻倆要過日子。也許,哪怕自己是三頭六臂的哪吒,也無法輕易應對這生活的風險。
所以說,中年危機的頂峰, 往往是49歲這一年。
03
晚年的不幸,從49歲以后的人生開始。
過了49歲,其實我們就離晚年的人生特別近了。有些人,五十多歲就退休了,直接在家過上養老的生活了。而有些人晚一點,需要60歲才能退休。
退休之后,幸福就一定會不期而至嗎?
還是宋代的方岳說得好,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人到中年,或者人到晚年,不如意的情況,終究占了八九成之多。這個時候,哪怕我們再怎麼訴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有些苦,只能自己一個人承受,有些不幸,只能自己一個人面對。
人到晚年,兜里面沒錢了,身體的毛病越來越多了,臥病在床的幾率也逐漸增大,孩子孝不孝順也是一個問題。這些風險,統統都跟中年時的情況有關。
中年的時候,如果我們為自己存下了錢財,保重了身體,養好了健康,也教育好了孩子,那晚年的風險不就越來越小了嗎?
只不過,對于普通人來說, 人到中年,花費增多了,生活壓力增大了,996的工作讓人逐漸患病。這,就為晚年的凄慘奠定了基礎。
一切,都需要從49歲那年說起。只不過,哪怕我們知道了矛盾所在,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這,才是最無奈的情況。
04
49歲之后,要做好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難得糊涂,該怎麼活就怎麼活。
上文提到的諸多問題,其實我們必然會遇到。如果我們不能解決,那我們該怎麼應對呢?四個字,就是 「難得糊涂」。
有些事兒,我們自己解決不了,那別人也解決不了。既然如此, 那我們比拼的,就應該是個人的心態了。
人想得太多,其實不是好事,會讓自己煩惱叢生。反之,我們把所知道的一切,都藏在心底,可依舊「難得糊涂」,那才能活得幸福。
第二件事:能存錢就存錢,不能存錢就活在當下。
很多人都為未來而擔憂,所以會拼了命去賺錢,拼了命去存錢。可如果我們存不了錢,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在今時今日,能夠有余錢的家庭,確實不多。實在不能存錢,那我們把當下的生活過好就可以了。要知道, 不為過往而后悔,不為將來而憂愁,只為當下而盡興,那才是瀟灑做人的姿態。
第三件事:做好本分,一切隨緣。
49歲之后,凡事就不要糾結了,隨心隨性隨緣就可以了。 所謂「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就是這個道理。
你我之所以活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想太多,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當中。既然如此, 放過自己,放過未來,做好本分,那就可以了。
順其自然,往事隨意,珍惜當下的時光。
一切,要相信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