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職場,年過四十還選擇辭職的人,往往有這三張底牌

li李 2022/05/08 檢舉 我要評論

人在職場,四十歲是一個檻,從普通干部到科級干部,超過了四十歲,基本上就「沒戲」了。

而處于更高層級的職位升遷,四十歲也是一個分水嶺,能上的則前程光明,上不去的,也就一眼望到天花板了。

對于更多人而言,沒有晉升機會,退休之前的日子,就是當下的一遍遍重復。

有人開始加入「倚老賣老」隊伍,「佛系」工作,「養生」生活,人還未來,心已經「老態龍鐘」了。

但也有人,不顧其他人的詫異和挽留,選擇打破鐵飯碗,主動辭職,追逐自己想要的自由。他們之所以有如此勇氣,多半有以下幾張底牌。

01

過硬的專業技能。

俗話說:「一技在手,天下我有。」

一個有一技之長的人,走到哪里都有滿滿的生存底氣。

在體制內,十八線小縣城的醫生、教師往往是很受人尊敬的群體,他們雖然工資待遇不高,但靠著「手藝好」,也會成為被追捧的「名師」、「名醫」。

所以,很多人哪怕在大山深處任教、從醫,生活得跟周圍的村民沒有太多差別,但他們是村民們敬仰和信賴的人,再辛苦,再清貧,也會堅守一生。

但,也有例外。比如,為了送孩子到城里求學,為了讓自己的父母到城市就醫,在窘迫的現實面前,他們之中,也有人不得不做出新的選擇。

比如,一個縣級重點高中的老師,為了到省城陪讀,在孩子上國中起,就開始報考省城的教師崗位,不管是民辦還是公辦,只要待遇尚好,發展平臺可期,就會舍棄教師編制,奔赴向往的遠方,以自己的勵志形象為孩子做出實實在在的榜樣。

比如,一個縣城的婦產科主任,四十多歲的時候,正是業務積累達到高峰的時期。此時,去往大城市的婦產科醫院競聘,其受歡迎程度遠超剛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哪怕是和名校畢業生同臺競技,他們的經驗也顯得更有含金量。

所以, 那些鐵了心要辭職的人,多半是自己的優秀,已經達到了經濟更發達地區水準的人。他們不在乎編制,是因為靠著一技之長,足以賺到養家糊口和安身立命的錢。除此之外,還能享有更完備的、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體系,何樂而不為呢?

02

打拼已久的副業。

人在公司,有能力的人一抓一大把,但很多人不懂得如何與領導搞好關系,所以,領導總會在做事的時候「重用」他們,但提拔任用干部的時候,壓根不會想到他們。

這些踏實、勤勞、肯干的「能人」們,滿腔的才華既然不能在職場揮灑怠盡,就不得不想辦法自謀出路。

所以,很多人在工作之余,結合自身特長和愛好,做起了副業。

有人與他人合伙,開設小公司,利用方方面面的人脈關系,做點生意,賺點辛苦錢。

有人到培訓機構當兼職老師,成長為備受家長認可、學生喜愛的「明星老師」,逐漸累積了「單干」的基礎。

還有的人,憑借寫作、繪畫、書法等特長,開設工作室,學員眾多。

當然,還有一些人,從事的副業往往是常人很難企及的:比如投融資、炒股、炒房。

但無一例外,他們都將副業經營得紅紅火火,不光收入早已經遠超「主業」,人脈圈的資源也超過了做主業時的積累,正可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這種被人需要,被人尊重的感覺,不正是在職場上拼命打拼最想要的嗎?

這個時候辭職,就是給自己一次機會。正當年富力強的時候,狠狠地折騰一下,人生也許就此大不同,成功固然可惜,失敗也并不僅僅是可惜。經歷過,拼搏過,總不會被命運薄待。

03

和心愛的人一起追夢。

年過四十,談夢想似乎是個很奢侈的話題。

日子幾乎都是一樣的,固定地上班下班,固定地和一個圈子的人交往,固定地回家陪伴家人,固定地輔導孩子作業,一切似乎都是固定的,逐漸變得密不透風。

生活有固定的節奏,不能不說是件好事。

但人就是這麼不知足,總想要得更多,總想隨心隨性而為。

越是固定得久了,心中對于變化的生活便多一份好奇心,想要趁著年華尚早,趁著一切都還來得及,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闖一闖。

于是,有人開始收拾行囊,將功名利祿放在一邊,和心愛的人來一場「說走就走,不問歸期」的旅程。

當然,敢于辭職,牽手愛人闖蕩世界,并非是「一時頭腦發熱」,而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此前累積了一定的積蓄,并能通過出租房屋,或者理財投資,實現「錢生錢」,不要過多地為賺錢而發愁。如果沒有這些良好的基礎,只要自己能寫文、會拍照也行,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寫一路收獲或多或少的稿費。

當然,實在不行,就走走停停,靠著賣苦力賺取生活費也不在話下。

只要是和最愛的人心手相牽,再多的苦也是甜,再多的困難也都是愛情的考量和見證。一路走來,哪怕生活有顛簸和焦慮,但快樂和幸福也是他人「可遇而不可及的。」

結束語: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年過四十,如果還有勇氣和底氣從體制內辭職,就要學會放下過往的一切,以歸零的心態,從新再出發。

不要預設高大上的終極目標,愛過、恨過、拼搏過,人生便無怨無悔。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