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該為未來提前做準備,無論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很多父母勞碌了大半生,為的不過是平安幸福,享天倫之樂。
父母對兒女的愛,有時是盲目的,一廂情愿的,只是感動了自己,苦了自己。
注意當下「新型啃老」的興起,有以下幾種類型,發現了要及時遏制止損。
01
和父母同住,把父母當保姆
前不久的新聞,一對父母狀告親生兒子,要求法院將兒子逐出家門,讓全網熱議。
起因是,男子楊某順成年后,長期沉迷賭博,欠下巨額賭債。
幸虧,父母的房屋經拆遷獲得補償,所得款項的一部分用于幫助楊某順償還賭債。
還完賭債之后,楊某順仍不打算工作來自力更生,而是心安理得地啃老。
萬般無奈之下,楊某順的父母終于向法院起訴,要求判決其兒子不得再留在房屋內居住。
近些年,「啃老族」的巨嬰連連登上新聞,這類人的特征是:
生活不愿自理,總想找人照顧自己;全然看不到別人的付出,不知感恩;反對獨立,沒想過改變現狀,貪圖安逸,逃避責任。
很多父母想著既然孩子需要自己,那就任勞任怨,以為付出能換來其樂融融,殊不知累壞了自己。
再心疼兒女,也要隱忍,要節制。兒女長大而不獨立,變成「啃老族」,實則是一種墮落。
兒女不爭氣,應該讓其受到應有的教訓,而不是「代為受過」。
面對沒有同理心,一味地索取卻不作為的孩子,不要溺愛,不要縱容,不要適得其反。
02
只生不養,帶娃重擔在老人肩上
以往是說子女對父母要盡到各種孝道。
現在常常反過來,一些年輕人只生不養,老人對孫輩要盡心盡力,子女還嫌不夠。
之前網上有篇帖子很火,內容是:「外婆三年帶兩娃患上抑郁癥。」
有位老人,退休后在老家過得相當滋潤,噩夢從女兒生了二寶,讓她去帶娃開始。
帶娃沒半年,她暴瘦了10多斤,去醫院一查,患了中度抑郁癥。
她跟醫生坦白,「現在帶孫輩真累,生怕有個閃失。最怕就是孩子生病,更憋屈的是,還時不時被女兒女婿埋怨。」
很多父母退休以后,本該休養生息,還要為兒女操勞折騰,往往吃力不討好。
生而不養,是父母最不負責的行為,育兒是成熟父母的擔當。
操勞半生,是時候犒賞自己,不要擔太多兒女身上的責任。
在自己身上多花點時間精力,照顧好自己,有個好身體,有個好心情。
03
掏空父母積蓄買房,讓父母背債
不少人工作后,工資和儲蓄都夠不上買房,這時候父母能適當幫襯一下,是作為父母的愛。
但有這麼一類人,恨不得壓榨父母,甚至掏空父母的積蓄來為自己做嫁衣。
重慶有位退休女教師,叫沈金娥(化名),她的故事很典型。
從學校退休后,喪偶的她搬去和兒子住。
當年兒子準備結婚,她把老家福利房賣了30萬,替兒交首付15萬。
為不顯得偏心,她給兩個女兒每人5萬,還幫外孫、外孫女各買了保險。
可兒子和兒媳接連換工作,又碰上生孩子,房貸壓力落到自己身上。
就這樣,沈金娥攢下的40萬也兩年內全貼補給了兒孫。
她說,自己退休工資將近4000元,可現在是個「月光族」,有苦難言。
很多人老了以后,總以為「子女好,自己就好」,把自己的儲蓄都投在子女身上,卻忽略了自己。
人老了以后,其實要富養的是自己。
有閑錢,再考慮幫襯子女。自己吃住好,身體好,心情好,全家都心安。
老了以后過得好不好,取決于是否為自己攢下不錯的經濟基礎。
貼補兒女,不必留金山,人到暮年,要自己留一手,別掏空老底。
兒女有自己的路要走,要獨立面對人生的坎坷和顛沛流離。
不管我們多愛下一代,怎麼替孩子操心,也不能替他們過一生。
不給孩子添堵就已經夠了,要懂得好好富養自己,好好愛自己。
做孩子的也要懂得善待父母,懂得感恩,唯有互相反饋,才是親情經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