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聞其聲,反默:微信群里,很少說話又不退群的人,多半是這四種心態

li李 2022/05/13 檢舉 我要評論

01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微信,只能微微一信。」

網絡是一個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無所不有,但是完全屬于你的東西,卻少得可憐。

當你混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在任何群體里,一開口就能得到點贊。畢竟,人生的高度,撐起了社交的「厚度」。

當你處于低谷的時候,只能默默無聞。你要是開口說話,反而自討沒趣。因為你沒有鶴立雞群的本事,很快會被人流淹沒。

隨著時間的推移,真正活得通透的人,已經看淡了圈子,又礙于面子或者是出于「有備無患」的考慮,沒有退出圈子。

為此,微信群里,出現了不愛說話,又不退群的人,從現實來分析,他們多半是以下幾種心態。

02

第一,「冷眼旁觀」的心態:看大家的互動交流、唇槍舌戰。

鬼谷子說過:「欲聞其聲,反默。」

當你安靜下來的時候,就可以聽到別人的聲音了。如果你一直嘮叨,別人說什麼,你都聽不到,也不愿意聽。

聰明的人,不會拒絕合群,但是他不會在群里喧嘩。他只是認真觀察大家,到底在說什麼,要做什麼。

也就是說,通過某個群體,洞察社會現象,尋找發展機遇。一旦遇到可能有用的人,就馬上轉入私聊。

交友,也有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從千千萬萬的人群里,找到幾個志同道合的人。那些趨炎附勢、吃吃喝喝的人,慢慢疏遠。

從這個角度來說,做一個旁觀者,很有必要。

孔子說過:「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不要人云亦云,要自己去觀察,琢磨,才能發現「考察對象」的真相。你摻和在很大的局面里,反而什麼都看不清。

03

第二,「少管閑事」的心態:做好自己,莫管別人。

有一天,我所在的親戚群里,小舅舅炫耀了一句:「今年的柑橘豐收了,收入十二萬。」

接下來,我的一個老表,說:「我要開店,正愁資金問題。明天去舅舅那,借六萬吧,就這樣,說定了。」

關于第二天的事情,我不得而知,但是當時小舅舅就「無語」了。他這是,啞巴吃黃連,開不得聲。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少管閑事」的人,但是你自己到處去發言,閑事自然就會跟著你。

保持安靜,閑事就會減少,并且你還能把當下的閑事擺脫掉。

比方說,有人在誹謗你,你不回應。隔幾天,誹謗你的人,自然就很無趣了,誹謗的話,也消失了。

要懂得,「沉默」本身也是一種語言,就是用「無聲」來告訴別人——此事,不了了之;此事,我不再插手。

微信群是一個很小的平臺,也是人與人互相交集的地方。你不想和誰「交集」,那就一直安靜下來吧。

04

第三,「習慣孤獨」的心態:一切靠自己,不想求人。

孟子說過:「窮則獨善其身。」

你要改變命運,第一件事就是「提升修養」,而不是到處哭窮,尋找可以拉你一把的人。

《平凡的世界》里,孫少平是一個很窮的人。他想要出人頭地,但是家里沒有誰可以幫他,親戚朋友幫忙,更不可能。

他在高中畢業之后,回到農村種地,之后去城里打工。

為了討好工頭,他假裝自己沒有讀過書;另一方面,他在散工之后,又拿起了書。

當他的人品、學識被大家認可之后,被推薦到煤礦工作。從此,熬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人生實苦,但是你不能等誰來安排,而是自己去奮斗。無論結果如何,你受過的傷,吃過的苦,都會變成一筆財富。

既然,求人不如求己,那麼就不要在乎什麼合群了。你站在那里,就是一座山。形單影只的樣子,也會很精彩。

05

第四,「自得其樂」的心態:自己的生活很好,又不想被別人打擾。

才子唐伯虎說:「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人與人交往的時候,眾生百態,你的姿態,只是其中其一。 還不如把自己藏起來,做市井小民。你好,不要對誰炫耀,你的不好,不要告訴別人。

在《警世通言》里,有一段關于唐伯虎的故事。

唐伯虎才華橫溢,但是時運不濟。在太守曹鳳的舉薦下,成為了解元。之后,他的仕途,再也沒有起色。于是,放棄功名,以讀書寫字為生。

有一天,他在游船上,偶遇了秋香,愛慕不已。他化身家丁,混入華府,幫公子磨墨,抄寫文章。

勤勤懇懇的工作,不一般的才學,讓他冒尖,并得到了華府的認可,并如愿取得丫鬟秋香。

令人費解的是,唐伯虎留下一句「好事已成誰索笑,屈身今去尚含羞」,帶著秋香,不辭而別。

自己開心就好,不習慣被人打擾。當一個人有了這樣的態度,就會真正做好自己。就像唐伯虎一樣,做一輩子的民間高手,足矣。

把以上心態,放到微信群里來說,就是「我很開心,但是我自己的事情」,有人吹捧幾句,反而渾身不自在。

06

也許你和我一樣,有這樣的感受:拿起手機,在幾個群里發言,好不熱鬧,過了幾個小時,放下手機,才發現自己「什麼也沒有得到,純粹浪費時間」。

相反,那些很少說話的人,堅持低頭走路,悄無聲息地超越了一大批人。

生活無常,精力有限,別在無意義的事情上,耗費太多的心思。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