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得酒卮如敵國,病須書卷作良醫。
耶魯大學有一個著名的研究,叫「每天一章:閱讀和長壽的關系」。
該研究是針對50歲以上的人開展的,他們被分為3組:
一組沒有閱讀習慣;一組每天堅持看書半小時;另一組堅持看書的時間更長。
該試驗耗時12年,跟蹤調查了3500多人后,得出一個結論:
與不愿意看書的人相比,每天堅持看書半小時,死亡風險可降低17%,超過半小時,風險更低,降低20%。
研究人員還將讀書和不讀書的人存活年限進行了對比,發現讀書比不讀書平均多活兩年。
讀書與不讀書相關存活年限對比《社會科學與醫學》期刊截圖
這項研究刷新了很多人的認知:
原來壽命的長短,不僅和飲食鍛煉有關,還與讀書有關。
孔子活了73歲,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可算「得其壽」了。
魯哀公就曾請教孔子關于讀書長壽的問題:「有智者壽乎?」
孔子篤定地回答:「然。」
世間有益于身心的活動很多,唯讀書不可辜負。
迷茫了,書能明智;疲倦了,書能解乏;枯燥了,書能添樂;痛苦了,書能療傷。
01
讀書,能夠保養大腦。最近,跟身邊一些朋友交流,發現大家都有一個同樣的感受:
隨著年齡增長,大腦好像沒有以前靈活了。
記憶力越來越差,以前過目不忘的信息,現在轉個頭就不記得了;
思維敏捷度下降,遇到問題,總要緩很久才能反應過來;
學習效率也下降了,如今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總覺得大腦很凝澀,有點遲鈍。
現代科學表明:
人衰老的本質是細胞的衰老,尤其是腦細胞的衰老。
達爾文在《進化論》里,就曾提過一個「用進廢退」的說法:
季羨林一生多病,出身貧寒的他,小時候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中年以后得過兩次癌,即便這樣他卻活到了98歲高齡。
他時常像年輕人一樣,騎著腳踏車穿梭在校園里。
他說:「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
他每天凌晨4點起床,利用上班前的一段時間鉆研學問,堅持了60多年,他家一度成為北大最早亮燈的地方。
晚年的季羨林,雖然早已過了退休年齡,依舊精神矍鑠,一門心思撲在學術上。
甚至在他80歲時,完成了73萬余字的學術著作《糖史》。
提及長壽秘訣,季羨林說:
「根據我個人90年來的經驗,一個人絕不能讓自己的腦筋閑置,要經常讓腦筋活動著。用腦傷神的舊說法已不能成立,應改為用腦長壽。」
讀書猶如做「大腦保健操」,常讀書,能使大腦充分活動起來,健腦益智。
中國四大權威鑒定專家的史樹青教授,耄耋之年便以讀書為養生良方。
他說: 「我認為讀書是可以健身的。讀優美典雅的詩篇,有利于胃病的愈合;讀幽默小品之類的書,有助于神經衰弱的醫治;讀小說能使病人精力集中,有助于病人的康復。」
85歲的史樹青,98歲的季羨林,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讀書,于健身大有裨益。
02
讀書,能夠治愈心疾。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生活中有一種不用找醫生開藥方的藥,那就是書。
英國大學一項研究表明:讀書6分鐘,可消除人體60%的壓力。
其解壓效果遠遠大于聽音樂、散步、喝茶、玩游戲。
1992年,有個年輕人因為壓力過大,而患有嚴重抑郁。
天天晚上睡不著覺,與人交流也困難,體重從80公斤驟降到了55公斤。
甚至多次想要自盡,幸好都被家人發現了。
后來在家人的勸導下,他同意接受心理治療,但是經過多次心理治療,癥狀依然沒有得到緩解。
就這樣,這個年輕人與病魔整整對抗了5年。
最后真正治愈他的,并不是什麼高效的藥物,而是一本書。
書里有一句話,點醒了他:「花未全開月未圓」。
花沒有全開的時候是最好的,月亮還沒有全圓的時候是最好的。
看到這句話后,他幡然醒悟:
「讀書就是在讀自己,是在提升自己。
如果不去讀很多書,讀很多人,我怎麼能明白接受缺陷呢?
接受缺陷之后我覺得就完美多了。」
心里豁然開朗了,抑郁自然也就繞道而走了。
這個當年的年輕人,就是白巖松。
陸游在《枕上作》詩中說:
愁得酒卮如敵國,病須書卷作良醫。
意思是憂愁的時候飲酒,更加憂愁,唯有閱讀,是治愈心病的良藥。
當你倍感孤獨時,讀到《百年孤獨》中「生命中擁有的所有燦爛,都必將用寂寞來償還」,你開始嘗試在獨處中,豐富自己。
當你身處逆境時,翻開《菜根譚》看到「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你決定停止抱怨,再熬一熬。
當你浮躁不堪時,想起《岳陽樓記》里的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會修得一顆平常心,去做平常事。
這世間,沒有誰的生活沒有煩惱,唯讀書是最好的解藥。
03
讀書,能夠擁有不老的靈魂。《青春》里有句名言: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熾熱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人最開始老是從心老的,皺紋與青春有關,與美麗無關。
被譽為中國 「最后一位名媛」的鄭念,雖然經歷坎坷,但到了晚年,依然精神矍鑠。
在獄中,她歷遍了酷刑和精神虐待,以至于遍體鱗傷,身心俱疲。
于是,她讓自己沉浸在閱讀詩詞中,借以擺脫生活的刁難與折磨。
痛失丈夫女兒后,她選擇離開傷心地,獨居海外。
「在美國,一個老年人,沒有家、沒有孩子、沒有親人,是很苦很苦的。」鄭念曾經這樣說過自己的生活。
但巨大的打擊,沒有讓她就此倒下,她強忍住悲傷,將注意力投向了閱讀和寫作。
每天上午10點,她便開始進書房。
她的書桌前永遠插著一只鮮花,屋子里生機盎然。
這期間,她寫成了《上海生死劫》,在英美出版后立即引起轟動,并一版再版。
有人曾這樣評價她:
「她的面容,永遠讓人感覺到清澈的美麗與寧靜。
八九十歲時,看起來還是個讓人驚艷的老太太。」
歲月凋妝容,唯有書香的氣質,才會挺過歲月的磨練,而越加豐盈。
讀書,能增加人的智慧,淬煉人的氣質,凈化人的心靈,讓生命充滿陽光。
愛讀書的人,往往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障礙。
因為他們知道,年輕不僅是生活態度,更是一種價值觀的選擇。
愛讀書的人,總能在困頓的生活里穩定下來,找出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樣充滿智慧的人,能夠從容地面對人生的荊棘坎坷,不會在歲月蹉跎中老去。
▽
清代沈復說:「人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惟讀書可以養之。」
讀書,是人一生最好的修行。
多讀書,才能修好氣質,塑造風骨。
多讀書,人生才會開闊起來,妙趣橫生。
多讀書,你的余生不會變老,只會變好。
點個 贊吧 ,往后日子,與書香為伴,養心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