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經不得閑境:人到中年,提前做好這4件事,余生越活越滋潤

li李 2022/05/08 檢舉 我要評論

人生轉瞬即逝。

都說時光漫長,卻在不知不覺中錯過了許多難舍的時光。

時間從來不語,總能讓人在發現它的瞬間淚流滿面。

中年來得很快,每個人都會有那麼一瞬間反應不過來。

老話說:「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歲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五十歲之前拼的是向上的力量,五十歲之后比得卻是「躺平」的智慧。

如果將人生比做事業,那麼前半生就是創業,后半生則是守業。

創業需要的是拼搏精神,守業則更看重布局的能力。

誰都有年輕的時候,初生牛犢不怕虎,沒有什麼放不下的。

但人到五十歲之后就會變得「畏手畏足」,因為心中有牽掛,肩上有責任,所以為人處事更加穩重。

五十歲的年齡,說年輕已經不年輕了,說年邁其實二十年前的精氣神都還在。

這個年齡段的人或小有所成或正在追夢,但無論如何都應該認清人生這趟旅程,不能再一如從前毫無計劃隨心而動。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們會逐漸發現這個世界從來都不簡單。無論任何關系都做不到絕對可靠,想要余生過得好,就得提前考慮周到。

世界有它自己的規則,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情緒而改變自己的運轉。

所以,年過五十之后,既不能不把自己當回事,也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

年過半百之后,為自己安排退路要趁早,提前做好以下四件事,余生將越過越滋潤。

保持好健康的身體

人這一輩子錢多錢少并不重要,有多大的權利和多響亮的名聲也不重要。

健康永遠都要排在第一位。

畢竟,錢沒有了可以再賺,名利權勢若是丟失了可以重新奮斗,但若健康沒了,一切就都完了。

做人,一定要重視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一個人如果沒了健康,余生的日子便只剩苦澀。

幸福的生活不是經濟上的富足,而是行動上的自由。

池田大作說:「不論有多麼出眾的才能和力量,不論有多麼高明的見識,一旦臥床不起,人生就將化為烏有。」

健康是生命的基礎,人生的下半場拼的就只有一樣,那便是健康。

身體好,心態就會好,心態好,余生自然輕松。

手中留有余錢

常言道:「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既是古訓,也是人生的預見。

做人一定要懂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特別是人到中年,一定要給自己的未來提前鋪路,因為你永遠都料想不到意外與明天,哪一個會先來。

自古就有「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教訓,人到中年,要讓自己手中留有余錢。

千萬不要以為突發事件于自己而言十分遙遠,這個世界從來都不受個人控制,災難來得隨心所欲,沒有準備的人總是措手不及。

幾乎每個人都會認為災難離自己很遠,而事實上災難就在我們身邊,如果手中沒有留有余錢,當災難來臨的時候,根本沒有能力抵抗風險。

人在低谷的時候最容易看清的就是關系和人情,即便有機會,也要提前做好防備,盡量別讓自己去看清。

培養一個愛好

做人,過度考慮別人的感受,是對自己的不認同。

年過半百,若想余生過得好,就要多考慮自己。

人這一生終究要自己走完,盡量別讓自己活成他人的陪襯,更不能成為別人的附屬品。

人到五十之后給自己培養一個愛好,有事情做的余生,才能遇到更美好的風景。

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心理暗示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它不僅會讓一個人加速衰老,還會對心性進行無情的消耗。

曾國藩曾說:「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閑境,晚年經不得逆境。」

人到中年享清閑并不是一件好事。

人生的下半場一定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態。有了個人愛好就等于有了希望和目標。

珍惜身邊人

梁實秋在《人生不過如此而已》中寫道:「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到五十,余生的時光已經不多。無論過去的日子是怎樣的,都應該感謝那個始終陪伴在身邊的人。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歲月的長河中,真心相待并沒有傳說中的轟轟烈烈,多得是柴米油鹽的簡單寡淡。

聰明的人早就看透了人生的模樣,他們會格外珍惜身邊的人。

畢竟,在晚年漫長的歲月中也只有身邊的人才有時間長久相伴。

人生已經過半,經歷了世事浮華,看透了人情冷暖,自然更加明白不離不棄的難得。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