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隨著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養老」一事,逐漸成為了眾多中老年人的煩惱。
有些人認為,養兒防老就可以了,其他的事兒,就不要搞太多了,沒必要;
有些人認為,能夠靠自己養老,就靠自己養老,什麼兒子女兒,也不期望了;
而有些人認為,能夠有新的模式最好。只要自己過得開心,晚年幸福,那就可以了。
......
其實,對于「養老」這件事,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但目標是一致的,就是為了自己的晚年能夠過得更安穩,更幸福。
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有錢老人的逐漸增多,近些年來,出現了這麼一種養老模式——抱團養老。
到底什麼是「抱團養老」呢?百度百科的解釋是:「主要指志同道合的老人,不依靠子女,離開傳統家庭,搬到同一個地方搭伴居住。」
直白一點來說,所謂的抱團養老,就是一群沒有血緣關系的老人,因為目的相同而一起生活罷了。相互幫助,相互養老,以此共度往后余生。
當然,從表面上看,抱團養老是真的好,可實際上,真的就讓人感覺到幸福嗎?
02
66歲老人痛哭,抱團養老,讓我毀了晚年和家庭。
小區的楊大爺,今年已經66歲了,可他跟兒女的關系不好,跟老伴的關系也一般,而且兜里面沒錢,這讓他越活越狼狽。
這件事,還得從三年前說起。
在三年前, 楊大爺看到小區里面的一些老人聚在一起生活,所以他也想加入其中。在他看來,一群同齡人過日子,總比自己待在家里強。
可他忘了一點,這些聚在一起的老年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特別有錢,存款往往是幾百萬,甚至上千萬那種。
他折騰了一段時間,也成功地加入到了這個圈子當中。當然,要想在這個圈子混下去,那他就得給錢,圈子中有什麼活動,都盡量參與。
伙食的錢,那不用說,各給各的。而有些活動,比如說去哪里旅游,去哪個莊園度假享受,那就更貴了。可是,楊大爺還是「堅持」了下來。
特別是在享受過奢華的生活之后,他愈發覺得,這人生,就該好好地享受一番,而不該總是拿著那兩個錢成為守財奴。
人吶,永遠都是「由儉入奢易」,而「由奢入儉難」。就是這些經歷,讓楊大爺變得大手大腳起來。
03
享受了兩年之后,楊大伯發現,自己的存款已經花得七七八八了,之前有30萬,如今只剩下6萬。慢慢地,他也變得焦慮起來。
這三十萬,是他自己的存款,而老伴的手上,還有二十萬。如果也拿來享受,那未免有些說不過去。可是,自己不想過平平淡淡的生活了。
這楊大伯,每天吃的,喝的,要麼是進口的東西,要麼是比較昂貴的水果,一點都不懂得節儉。這,也怪不了他,因為他身邊的老人,在吃喝玩樂上花的錢更多。
迫于無奈,他只能向老伴拿了6萬元,還騙老伴說是自己的工友需要借錢,反正說得老伴都迷迷糊糊了,而老伴也知道他以前不是大手大腳的人,就把6萬元給了他。
加上手上的6萬,楊大爺還有12萬元可以揮霍。
人,由于前半輩子太苦了,沒有享受過什麼奢華的生活,所以他一旦沾染了奢侈的習慣,就很難改回去了,只會愈發變得揮霍無度起來。
那一年,他學身邊的老人,買高價的保健品,買什麼山珍海味,買什麼保養的東西,去哪里養生,很快地把僅剩的12萬也花光了。
結果,就是沒有錢的他被人踢了出來。兒女和老伴也知道了他的事兒。如今的他,跟家人的關系越搞越僵,根本沒有破鏡重圓的可能。
04
人老了,為什麼容易大手大腳地花錢呢?
就像上文的楊大伯,因為他辛苦了一輩子,當了多年的守財奴,這讓他感覺不到任何的快樂。一旦有東西刺激到他,那就算再貴,他也會掏錢試一試。
在「抱團養老」這種養老模式當中,特別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
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有些人存款幾百萬,有些人存款上千萬,而他存款才幾十萬,如果湊合在一起,那他不就不合群了嗎?
有些人,為了讓自己表現得更合群,那他們就會「裝」有錢人,你給多少錢,我就給多少錢,特別闊綽。
可是,別人的錢是他的十幾倍,他跟別人又不是一個層次的人,又何談能夠長久地相處下去呢?
有句話說得很好,層次不同,不必強融。
人老了,如果真的希望抱團養老,那也要量力而行,否則,就很容易人財兩空,同時也毀了自己的晚年。
更何況,外人跟我們毫無血緣關系,那抱團養老,也不過是一種短暫的嘗試罷了,又算得了什麼呢?
還是要說,養兒防老,或者跟老伴生活,才是普通的老年人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