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億人,占人口總數18.70%。
每個人都會老去,如何面對老去后的生活,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人生大事。
養老作為一件人生大事,我們必須提前規劃并付諸行動。
理智養老,從未老開始。
01 身體是養老的本錢,要保養好。
身體好才叫養老,身體垮了,只剩養病了。
我有一個鄰居,之前是一家企業的老領導。應酬多鍛煉少,生活極不規律。
他退休后沒多久便查出了癌癥,身體每況愈下。
有一次去醫院看他,他剛做完化療,頭髮掉光,兩眼深陷無神,感覺是撐著一口氣在熬日子,跟以前滿面紅光的樣子判若兩人。
每天被病痛折磨,他也感到很痛苦。
回想起往昔的風光,他很后悔,說不該不珍惜自己的身體,銀行卡里那可觀的數字,到了晚年沒有給他帶來半點快樂。
身體垮了的老人,不僅自己的生活毫無質量,還會成為家庭的負累。
我國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約有4200萬,占老年人口11.8%。他們的養老及醫療問題直接影響一億多戶家庭的正常生活。
良好的生活習慣會讓你晚年身體健康,幸福指數也會更高。
從現在起,做一個關注健康的人。
健康飲食,規律作息,適量運動,定期體檢,保持愉快的心情。
因為,好的身體,是你體面養老的本錢。
02 票子是養老的底氣,要打理好
如今的父母已經不把「養兒防老」掛在嘴上了。不是兒女不孝,而是心中有孝,力猶不及。
所以,「養錢防老」不能少。
不少父母有個根深蒂固的認知,喜歡把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都用在兒女身上。
不少電視劇都有這樣的情節:年邁的父母,傾其所有給兒子在城里買了所大房子,滿心歡喜地以為可以和兒子住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可結果卻是,老人出錢買房可以,但是要想住進來卻不行。可憐的老人,拿出全部積蓄后,已經一無所有,讓人不禁為他們的老年生活擔憂。
陳元靚在《事林廣記》里提到:「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我們都知道第一句,卻很少有人記得第二句。
「積谷防饑」,換句話說就是:手有余錢,遇事不慌。
用余錢做理財,不要追求高回報的理財產品,以保本為主,畢竟人老了經不起折騰。
不可逆的衰老必定會讓我們的身體機能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除了準備養老錢,也別忘了提前給自己買份疾病醫療險。
打理好養老金和疾病險,養老就多了一份底氣。
03 房子是養老的港灣,要守好
說到房子,就不得不說林阿姨的故事。
老伴去世不久,林阿姨便接到女兒的電話,勸她把小縣城的房子賣掉,搬去省城和女兒一起住,方便照顧。
女兒的一片孝心,林阿姨無法拒絕,但她沒有馬上賣掉房子,而是決定先去女兒那里住一陣,看看情況再說。
女兒女婿工作忙,林阿姨也不愿閑著,除了照顧外孫女,還包攬了家里一切的家務活。
時間長了,女兒還好,女婿把一切當成了理所當然,甚至連自己的襪子、內衣褲都交給林阿姨洗。
原以為自己的辛苦起碼能落個好評,結果有一天,林阿姨無意間聽到女婿跟女兒抱怨:
「你媽什麼時候走啊,都來半年了!搞得我一點私人空間都沒有!」
那一刻,林阿姨堅定地回到了老房子。
后來的林阿姨,閑暇時看看書、煲煲劇、跳跳廣場舞,有時和朋友們出去旅游,日子過得悠閑自在。
她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幸虧沒有賣掉老房子!
老話兒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
自己的家永遠是最溫暖的「港灣」,別人的家,只能是你的棲身之處,哪怕是兒女的家也不例外。
人老了更要守護好自己的港灣,別讓自己心如浮萍,居無定所。
04 孩子是養老的依仗,要維護好。
有一種親情叫血濃于水。
雖然孩子們都在闖蕩事業,無法時時陪在父母身邊。但是到了父母有難的關鍵時刻,真正挺身而出扛起責任的,還是自己的子女。
前些年一度炒得火熱的「抱團養老」,最終均已失敗告終。
除了相處間的矛盾摩擦外,其根本原因在于: 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生活在一起,沒人能長時間真心照顧彼此。
有網友分享了一段舅舅舅母的故事:
舅舅舅母是一對丁克夫妻,兩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不生孩子,年輕的時候多賺錢,老了就去養老院,多好啊!」
直到老了才知道,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殘酷。
沒有子女的老人,沒有親屬負責簽署合同,養老院入院流程無法完成。
最后,拜托了其他親戚進行擔保后,舅舅舅母才總算進了養老院。
小時候,孩子依賴父母。長大后,孩子是父母的依靠。
相互尊重,用心維系,有了和睦的家庭氛圍,你的依靠才能落到實處。
養老問題,越早準備越具有主動性。你的生活質量取決于你為此做了多少準備和規劃。
未雨綢繆才能從容應對。
一副健康的身體,幾個交心的老朋友,配以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睦的家庭氛圍,舒服的社交圈子,這樣的養老你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