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靈隱寺內有這樣一副對聯: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人越是年紀增大,越是要明白,人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以一顆坦然的心面對一切,順境也好,逆境也罷,不求萬事皆如意,一半稱心就足矣。
01
事業追求,半稱心足矣。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自然規律就是在盈滿之后接著走向損毀,也就是「功成身退」。
人們苦心追求的事業,也莫不如此。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記載了越國功臣范蠡、文種的不同結局:在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之后,范蠡悄然離開了越國,來到了齊國。他寫信給文種,勸他趕緊離開。文種很是認同范蠡的看法,就裝病不再上朝,以求自保。但最終,還是被聽信了讒言的越王賜死,以自盡告終。
范蠡卻在齊國改名換姓,白手起家,再次名利雙收,又再次散盡家財,辭去官職,最終得以善終。
范蠡和文種,是越王勾踐滅吳中,功不可沒的左膀右臂,他們的事業,都隨著勾踐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而達到了頂峰。
但范蠡明白,「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看出了越王勾踐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的真相,于是舍棄功名利祿,退隱「江湖」以求保命。而文種卻因心存僥幸,動作遲緩,而被以荒唐的理由賜死,令人唏噓不已。
這個故事,常常提醒著人們,對于事業,要執著追求,也要懂得功成身退,將過往清零,從頭開始,才會將生命帶入一個嶄新的世界,從而找到不一樣的出路。
02
為人處世,半稱心足矣。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意思是說 如果做事一定要做到盈滿,還不如停止不做;刀刃捶鍛得尖銳鋒利,其鋒刃就不能長期保持鋒利。
不管是行走于職場上,還是生活中與人交往,若凡事都求全求滿,結局往往會背道而馳。
表妹曉琳大學畢業之后,就和幾個同學開辦了一家英語培訓學校。曉琳家境優渥,性格很是開朗大方,英語水平也在幾個合伙人中數一數二。為此,她展現出超強的組織能力和執行力:從店面裝修,教材編寫、招生、教學,每一個讓人「頭痛」的環節,她都奮勇當先,將難題一一化解。
很快,曉琳的英語培訓學校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慢慢進入了「正規化」。可讓曉琳未曾料想到,小伙伴們都不喜歡這種架構嚴密、程序規整的辦學模式,「不服管」的現象越來越多,以至于,短短三年,在培訓學校蒸蒸日上之時,她不得不選擇了退出。
對此,曉琳雖然很難過,但回到老家的她,很快又開始張羅獨自舉辦英語培訓班了。對她來說,那段失敗的經歷,收獲了辦學經驗,也收獲了為人處世的教訓,本身就是不可估量的財富。更何況,還能繼續從事自己喜愛的職業,有什麼好失落的呢?
是呀,為人處世中,每個人從一開始,都是在不停地追求「完滿」:待人接物無可挑剔,自身能力素質卓爾不群,似乎沒有什麼能夠難倒自己。
但經歷得多了,才明白,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與自己同頻共振,要麼學會退讓、妥協;要麼逼迫自己再上一個新臺階,才不會讓自己被一段糟糕的人際關系所困住。
更重要的是,哪怕全世界都背離了自己,依舊還能保持內心的寧靜、獨立和快樂,那麼,再苦再難的日子,都會甘之如飴。
03
愛情婚姻,半稱心足矣。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愛人,更沒有完美婚姻。
民國時期,倡導白話文的先驅胡適,是一位新潮的文人,但他卻聽從母命,娶了一位小腳太太江冬秀。起初,胡適也不安心于和一個「沒有共同語言」的人過日子,愛上了表妹曹誠英,兩人情深意篤,愛得人盡皆知。
胡適鼓起勇氣,向原配妻子提出失婚。怎料,妻子也不多說什麼,沖進廚房,拿出菜刀,丟下一句,若要失婚,就要先殺兒子再自盡。
這番剛烈和決絕,徹底打消了胡適的失婚念頭。他選擇了舍棄愛情,回歸家庭,安心做個「妻管嚴」的丈夫。從此,夫妻和睦恩愛,白頭到老。
就連一向毒舌的張愛玲也說她們是舊時婚姻中最罕見的幸福婚姻的例子。
或許,經歷了一場「生死抉擇」的兩個人,都選擇了妥協,選擇了隱忍,選擇了既往不咎和向前看,只要眼前人還是眼前人,只要對方還顧念這個家,其他的所謂風花雪月,所謂靈魂相依,都算了吧。
04
結束語:
有人說,人生最美好的時刻,莫過于花未全開月半圓。
也有人說,人生美好的時刻,是功成名就之后的閑適與淡然。
但不管哪一種,都是處于一種「未完滿」的狀態,一切都似乎只是「半稱心」,但正因如此,才能有一份無可比擬的踏實與安心,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一切都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