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人,談錢變色,談借錢就翻臉。畢竟,把錢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最實在。
現實卻告訴我們,這一生,不可能真正做到「萬事不求人」。特別是人到中年時,上有老下有小,負擔很重,不求人,可能會一事無成。
為了解決借錢的困難,老人們告訴我們 :「救急不救窮。」也就是說,借錢是可以的,但是要有原則,不能太隨意。
作為需要借錢的人,更要「中規中矩」,別讓愿意幫助你的人寒了心。
根據中年人的特點來看,不管你多窮,也別借以下五種錢。
02
第一,「有借無還」:如果借錢之后,還不起,那就別借,避免當老賴。
在《二刻拍案驚奇》第三十卷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明朝時,金華府武義縣的王良,向同族的侄子王俊借了二兩銀子。
事后,王良一直窮困,幾年也沒有提還錢的事情。
王俊提出,長時間不還錢,就得還利息。算了一下,利息都要二兩銀子了。
王良不服氣,仗著自己是長輩,就和王俊吵起來了。互相扯皮的時候,導致王良受傷。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如果你很窮,并且借錢之后,肯定是還不起,那就使勁忍住,別去借錢。
別以為, 「我還不起,我有理」。這是一種無賴的想法,你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人品就變壞了,需要反思。
03
第二,「啃老現象」:如果把父母的養老錢掏空,就是「大逆不道」。
父母對兒女的舔犢之情,是難以控制的,也是最無私的。
當你向父母借錢的時候,他們會慷慨解囊。要是你還不起,他們也不會責怪你。如果家里有幾個兄弟姐妹,父母會把借錢的事情隱瞞下來,擔心大家互相埋怨。
要知道,「紙包不住火」。你向父母借錢的事情,兄弟姐妹會知道。如果你馬上歸還了,事情就平息了。要是你很久都還不起,把父母養老的錢花光了,兄弟姐妹會怨恨你,找你算賬。
做人要講良心,千萬別傷害父母。向父母求助,要把握尺度。如果因為「幫忙」,導致父母的老年生活,茍延殘喘,這是「罪過」,并且沒有機會贖罪。
04
第三,「周期很短」:如果借別人的錢之后,隔幾天就要歸還,壓力會很大。
如果你今天借到了錢,明天、后天就要還錢,一定會很為難。錢都還沒捂熱,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就再一次拿出去了。
還錢是小事,關鍵是你的事業會因此受損。
比方說,你要做水果生意,一個周期是一個月。當你的生意正在頂峰的時候,別人就催你還錢。生意立馬就會跌落到低谷,如果不還錢,名譽會受到損失。
當一個家庭,隔三差五會遇到要債的人,每天都會活得提心吊膽,孩子在家不得安寧。這是中年人要考慮的問題。
05
第四,「奢靡主義」:如果借錢用來消費,難免會持續性負債。
拿著別人的錢,放肆消費。買東西、旅游、吃大餐,日子好不愜意。久而久之,你就會沉迷在享樂之中。再往后,有人來催債,你就會迅速變成窮人,每天吃苦菜湯。
《南國都市報》里有一條消息:家住瓊海市的劉女士,每天都接到電話,一開口就是催款;有陌生人來敲門,說是討債。
原來,劉女士的 女兒高某從上大學開始,就借錢消費。
經過民警調查,高某在一家網貸公司,借了六千多元。因為延遲歸還,滯納金都不少了。
每個人都希望能享受生活,但是你沒有本事,就別奢望了。最好是,堅持過節儉的生活,把日常生活開支降到最低。
06
第五,「金錢陷阱」:如果借了來路不明的錢,多半會招來禍事。
有人主動借錢給你,你會拿嗎?
要記住,莫伸手,伸手必被抓。
天上沒有餡餅。如果你莫名其妙就得到一筆錢,肯定不是好事。也許是別人在試探你,或者用利益誘惑你、套牢你。
比方說,別人偷來的錢,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好,于是借給你。當你把錢花掉之后,你就變成了小偷的「合伙人」,后果不堪設想。
別以為,「不知者無罪」這句話,就可以讓你免去災禍。只能說明,一個人太無知了,就會處處受到別人的算計,拿到錢,也像拿到燙手的山芋一樣,令人不安。
07
人生路,一步錯,步步錯。
人到中年,無法避免談錢的問題,也不能一直窮困潦倒。但是你要變富,必須走正道;想「借雞生蛋」,就得有「生蛋」的本事,而不是把雞蛋吞掉。
有句諺語說:「財富造成的貪婪人,比貪婪造成的富人要多。」
有錢時,要守住清貧的日子,沒錢時,要找到致富的門路。借錢可以,但別昧良心。
人品不是金錢,但比金子更可貴,并且很難失而復得。
愿你我,在人生最難的時光,自己熬過去,別輕易向別人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