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孔子說過,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古代人的壽命比現代人要短,所以他們覺得四十歲就能做到「不迷惑」了。而對于擁有更長壽命的現代人來說,四十歲之后,還特別迷惑。
別說四十歲迷惑了,有些人活到了五十歲,還依舊見不到生活的曙光,更不用說什麼「知天命」了。
生活,就像是一波又一波的潮水,向我們襲來。而我們,躲無可躲,又避無可避,就只能在潮水中「掙扎」。也許一個不小心,我們就被潮水淹沒了。
更何況,在意外頻發的今天,誰也不知道下一刻,到底會發生什麼。是迎來朝陽,還是迎來暴雨,又有誰能完全掌握呢?
對于普通人來說,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見微知著」。通過對于微小的預兆的觀察,判斷未來會發生什麼,從而做好準備。
要知道,人過五十,身邊出現這幾個信號,預示了不吉,要警惕了。
02
信號一:沒有危機感,為人處世過分盲目。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這麼一種精神——居安思危。
身處于安全的環境當中,就得思考危險什麼時候到來。 哪怕遇不到意外,也要對意外做好最壞的打算。
談到「最壞的打算」,其實很多人都不以為意,認為做人沒必要太謹慎。這,其實就有點「疏忽大意」了。這世上有很多事兒,都是不可預測的。
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你只有在享受的時候想到挨打的疼痛,才會讓你放松的腦筋緊繃起來。」
現代人,對于未來的看法「盲目」積極了,所以才敢透支自己的身體,或者透支未來幾十年的錢財。 先花未來錢。于是乎,環境一個波動,一大批人都得負債破產。
對于中年人來說,道理也是相似的。積極的態度要有,但不能盲目,凡事要謹小慎微,步步為營,方能活得安穩。
03
信號二:沒有「日積一錢」的習慣。
圈子中有這麼一個老板,雖然開企業賺了不少錢,但他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天都存一點錢。這種習慣,他持續了4年。
他說過這麼一個理論:「你第一天存1塊,第二天存2塊,第三天存3塊。以此類推,當你存夠365天之后,那你這一年的存款就有66795元了。這就是365天存款法。」
而這個老板,他逼自己連續存了4年的錢,從第一天開始,連續存到第1460天,存了1066530元。而在2022年,哪怕他因為疫情而賺不到什麼錢,也能憑借這一百多萬過日子。
當然,這位老板做的事兒,有點極端。對于普通人來說,其實我們沒必要這麼做,只需要給自己存一筆錢就好。
別認為「存錢」就是保守,是不懂得理財的行為。要知道,一筆存款,往往能救一個人的命,或者在危急的時候,讓人心安。
人過五十,因為兜里有存款而愈發有底氣。反之,那我們就只能惶惶不可終日了。
04
信號三:不懂得「富養」自己。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最不可辜負的,并非是兒女,而是自己。因為兒女還年輕,有些事兒,是他們必然要經歷的。
而我們已經上了年紀了,那我們就不妨活得「輕松」一點, 不要什麼責任都「大包大攬」。
鎮上的老李,50歲那年就提前退休了, 直接在家種花,養生,看書,有空就去鍛煉,生活特別滋潤,也特別有規律。
他身邊的朋友都不解,你過得如此「舒服」,就不怕家里人對你有意見嗎?
對此,老李說了一句話: 「生活并非是別人的,而是自己的。我怎麼過生活,那是我自己的事兒。而兒女怎麼過生活,那是他們的事兒,互相尊重就好。」
富養自己,并不是讓自己活得奢侈,而是讓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過好往后余生,不再「苦」了自己,不再為他人作嫁衣裳。
05
信號四:缺少了「知足常樂」的智慧。
現代人越活越不快樂,越過越不幸福,不是今天憂愁,就是明天抑郁,日子越來越難過,節奏越來越快,身上的戾氣越來越多。
這,說明了一個道理, 現代人,都過分貪心了,缺少了知足常樂的智慧。
你看到別人賺十萬一個月,你羨慕別人,越攀比,越不甘心。如此,又何必呢? 別人賺多少,那是別人的事兒。自己怎麼活,那是自己的事兒。
你看到別人家開豪車,自己只能開舊車,越攀比,越不幸福。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為人處世,只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認清自己」。
有錢,那就過得好一點。沒錢,那就過得普通一點,又有什麼可攀比的呢?
人到中年,最忌諱的,便是有了嚴重的攀比心,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才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