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千日煩,收得一心清。
魯迅先生曾經笑談,「碰的壁多了,鼻子就塌了。」
年少無知無畏,我們意氣風發,活得肆意瀟灑。
中年以后,經過磨礪淘洗,變得愈發成熟,更是在歲月中,修得了三種境界。
01
沉得住氣
《絕望的主婦》里有一句臺詞:「越是運氣不好,越要沉住氣默默振作,靜靜熬過去。」
人就像一株沙漠里的樹,只有將根深深扎進土地里,才能后續發力,抽條長枝。
1952年,楊絳調任文學研究所(簡稱文研所)外文組的研究員。
沒想到,不惑之年的她卻遭遇了職場危機,進入文研所二十五年間,從頭到尾,都不被重用。
外文組內分若干小組,沒有一個小組肯接納楊絳。
1953年9月,第二次全國文代會,文研所的研究員均為大會代表,唯獨楊絳不是。
外文組集體編寫《西洋文學史》,不參與者,僅楊絳一人。
面對種種的不公境遇,一般人或許會忿忿不平:「憑什麼我是正研究員,對我置之不理,視而不見?」
但楊絳不爭不搶,任勞任怨。
她加入現代組,仔細閱讀新書,認真地做著每個注釋,甚至為了內容的詳盡,將晦澀難懂的《古醫學》全書讀完。
她翻譯的47萬字《吉爾·布拉斯》,獲得主編陳冰夷在年終大會上的表揚。
她耗時20年翻譯的《堂吉訶德》,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作家劉同在《一個人就一個人》里寫道:
一鍋好粥,只有慢慢地熬,才能熬出最濃郁的滋味。
曾看過一個杜鵑的故事。
有人養了一只漂亮的杜鵑,可就是不啼,便去問三位大人物有何辦法。
第一個人說,強迫它啼;第二個人說,誘勸它啼;第三個人說,等待它啼。
人生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不知終點的馬拉松。
欲速則不達,沉得住氣,才能成大器。
02
放下身段
主持人倪萍曾在書中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她剛進入電視臺的時候,為了爭取表現的機會,答應去主持幾期收視不太好的節目。
可沒想到,當她去找原本負責節目的主持人要劇本時,對方卻故意將劇本扔在地上。
脾氣火爆的倪萍本想一走了之,但為了抓住這個機會,她使勁咽下了這份羞辱,默默將劇本撿起來。
結果,正是這份「撿來的工作」,讓她得到領導的賞識,進入《綜藝大觀》,一舉成名。
很贊同一句話:「一個人的尊嚴不在于他做什麼,而在于他懂得做什麼。」
端著架子,并不會讓人高看,懂得低頭,才能活得更加體面。
早期的曾國藩自視甚高,做官時經常一言不合就硬剛,或者直接上書彈劾、打小報告。
以至于后來,湖南整個官場與之不合,他處處遭受掣肘,政令不通,最后狼狽退場。
回鄉后,他不斷反思,方領悟到:大柔非柔,大剛非剛。
做人不能太強硬,學會彎腰,很多事情才有轉圜的余地。
復出之后,他急需左宗棠的輔助,但之前兩人因為政見不合,結下了很大的梁子,他甚至還放下了「永不說話」的狠話。
然而,思及左宗棠是一個古今少見的將才,為了更遠的將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低頭,步行至左宗棠府邸。
面對左宗棠只開小門的刁難,他不計較,自己先低聲道歉,承認當年做事不周,更是把左宗棠比作雄,他甘為雌,表示愿意輔助他。
這份誠意打動了左宗棠,兩人重歸于好,才有了后來的順利剿滅叛賊。
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
放得下身段,才能抬得高身價。
年輕時每個人都心懷高潔,渾身帶刺,不屑為五斗米折腰。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甘愿俯身妥協。
鞋子清潔劑推銷員在堵車間隙,給車主擦鞋;
曾經體面的軟件工程師,失業后送起了外賣;
身價千萬的老板公司失敗后,跑滴滴賺錢……
這不是因為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而是隨著時間流逝變得更加柔軟。
中年人的成熟,從放下無謂的面子開始。
03
耐得寂寞
胡適曾說:「史上最強有力的人,就是那最孤立的人。」
在安靜中,一個人才能更加清醒、更有力量,從而穿越那些迷茫和不確定。
作家沈從文被《紐約時報》稱為「中國獨立思想的桂冠式人物」。
令人贊嘆的成就背后,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孤苦堅守。
他曾在自傳中寫到:「我從事這工作是遠不如你所想的那麼便利的。」
年輕時候的沈從文迫于生計,選擇提筆寫作。
但寫作并非易事,他投出去的文章接連被退,還被當時《晨報副刊》的編輯當眾嘲笑。
雖屢戰屢敗,他仍屢敗屢戰。
不知道被拒稿多少次,他才終于發表了一篇散文《一封未曾付郵的信》。
之后,他更是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寫作中,在不斷試探中尋求進步。
五年的時間,沈從文才躋身文壇。
本以為終于等到花開,但生活往往暗潮涌動。
沈從文的多產與自成一派的風格,不僅沒有獲得贊譽,反而被大家批評說:
「他是個沒有思想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只含一點淺薄的低級的趣味。」
汪曾祺曾說,沈先生耐得住寂寞的功夫,非一般人所能達到。
他繼續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前進著,一生孤寂,卻留下諸多傳世著作。
曾國藩曾說:「耐得千日煩,收得一心清。」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人活在世上,會遇到不理解你的人,也會遇到質疑你的人。
但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何必在意他人的評論,堅守自己的內心,做好自己就好。
人生下半場,不必執著外界的評價認同。
專注理想,一路走下去,終能走到花開的地方。
▽
林語堂曾說:
「不管我們走到生命的哪個階段,都應該喜歡那一段時光,完成那一個階段該完成的職責。」
行至中年,柔軟不是人慫,沉默不是嘴笨,安靜亦非無為,這些都是穿越歲月之后,沉淀下來的人格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