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上乘的氣運:大智不群,大善無幫,何懼孤步,何懼毀謗

li李 2022/05/16 檢舉 我要評論

01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我們的所見所聞,就會轉化為劫難或者幸運,統統來到我們的身邊。劫難讓我們有所成長,而幸運,則讓我們得償所愿。

當然,不論是劫難,亦或是幸運,都推動著我們走向更為長遠的未來。要堅信,所有的經歷,從巨觀的人生大局來看,都是有意義的

對于人生這段旅程,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寫道:「大智不群,大善無幫,何懼孤步,何懼毀謗。」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經歷。

有些人博古通今,看遍了世界各地的人文風俗,這是一種經歷;有些人在喧鬧的都市中忙碌地工作著,這是一種經歷;有些人習慣到處去折騰自己,這也是一種經歷。

經歷,從來沒有好壞,也從來沒有優劣,有的只是個人的感悟和境界的提升罷了。

就拿上文余秋雨先生列舉的那4個詞來說,當我們能夠達到這4個境界的時候,就證明我們活透了,也讀懂人生這本大書了。

要知道,一個人最上乘的氣運,莫過于這16個字。

02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大智不群。

亞里士多德說過,離群索居者,不是靈神,就是野獸。

一談到「合群」和「不合群」這一對矛盾,一部分人覺得合群最好,能夠融入到圈子當中,交到眾多的朋友。而另一部分人覺得合群不好,唯有學會獨孤,才算是真正的成熟。

對于這兩個觀點,你覺得誰對誰錯呢?

我想,這兩個觀點都各有各的道理。 只不過,第一個觀點適合沒啥經驗的年輕人,而第二個觀點,適合已然經歷半生的老江湖。

人,終究有一天,會逐漸偏向于「不合群」。因為現實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些人生,只能一個人過,沒必要總跟別人混在一起。

真正的「大智不群」,并非是讓每個人都不合群,而是讓我們先經歷一番紅塵的考驗,再坦然地選擇自己的生活,不卑不亢,不畏不懼,坦然自若,瀟灑一生。

要相信,所有不合群的人,再差,也能過好自己的往后余生。

03

一個人真正的善良——大善無幫。

蘇軾在《賀歐陽修致仕啟》中寫道:「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一個真正勇敢的人,他表現出來的形象,都像極了怯弱者。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所表現出來的模樣,往往愚笨不堪。

表面上的一切,都是信不過的,也是不真實的。真實的一面,永遠都隱藏在背后。被人發現的勇敢和智慧,大多是虛的,而并非是真實的。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真正的善良,不該是在表面上去幫助很多人,做那些走過場的事兒。這,并非是善,而是帶有罪惡的偽善。

就像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壞事做盡,然后表面上去做點好事,那真的是善嗎?不過是為了掩蓋自身的罪惡罷了。

真正的善,理應是發自真心的「善意」,與其把錢給別人,不如教別人賺錢的技術。前者,是短暫的善良。而后者,才會造福他人一輩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道理。

04

一個人真正的本事——何懼孤步。

瑪雅·安吉羅說過:「你或許能把我踩入塵土,而我仍然,像灰塵一樣,向上飛揚。」

我們都是這塵世間的普通人,被人瞧不起,被人欺負,被人打擊,遇到諸多的不幸,這是很正常的事兒。

但是,我們不能就此認輸,在別人的打擊中放棄了繼續堅持下去的希望。 哪怕我們終究成為了一粒塵埃,身份卑微,但我們也要向上飛揚,至少活出生命的「底色」。

什麼是「何懼孤步」?那就是擁有不懼怕一個人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前方依舊黑暗,前路依舊迷茫,那我們就該給自己點燃一盞「心燈」,以此照亮我們后半生的漫漫長夜。

就跟諸葛武侯一樣,明知道「不可為」,但還是要「為之」。為什麼? 因為人類的史詩,從來都不會一片坦途。既然如此,心懷光明就好。一個人,并不孤獨。

05

一個人高級的心境——何懼毀謗。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是非在己,毀譽由人,得失不論。

這世間的是是非非,對錯黑白,自己知道就好,沒必要跟別人爭論太多。別人怎麼想,怎麼做,甚至詆毀我們,那也是別人的事兒。 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了。

這世間的人太多了,我們堵不住別人的悠悠眾口,我們只能盡全力,去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很多人看不透,一遇到什麼事兒,就會跟別人理論一番。這,貌似沒有多大的意義。 要知道,要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跟層次不同的人爭論太多,甚至被這些人嘲諷,又有何必要呢?人,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淡然地活過這一生,那就可以了。

真正的「何懼毀謗」,不僅是不計較這世間的得失,更是不在乎所謂的浮名虛利。一切,對得起天理良心,就圓滿了。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