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說起摳門,很多人會想到《儒林外史》里的嚴監生。
辛辛苦苦一輩子,到了臨終的時候,嚴監生就是不愿意咽氣。他伸出兩個手指頭,不能說話。
大家都來說安慰的話,但是不管用。趙氏忽然領會了意圖,把家里有兩根燈芯的燈,挑去一根燈芯,嚴監生就滿意而去了。
當我們笑話嚴監生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要留下什麼,給活著的人?
金錢、精神,兩個方面,兼而有之。如果家里人不要看書,不要寫作業,燈光稍微暗一點,少開幾盞燈,是值得推崇的。
很多東西,「摳住」了,必有后福;摳不住,晚景堪憂。
作為上了年紀的老人,應該多關照自己,而不是把一切都給兒女。適度的自私,能夠給自己和老伴留住退路。
應該這樣理解:做人,在情感和精神上,要一直大方,在物品和錢財上,越活越摳。
真正有福氣的老人,在兒女面前,都有「摳門」的特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2
第一,言語很「摳」:寡言少語。
大部分的老人,喜歡嘮叨。畢竟,他們都相信,「老人吃過的鹽比年輕人吃過的飯還多、姜還是老的辣」。
其實,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活法,有不同的機遇和家庭。能夠享受到「幾代同堂」的福氣,但是不能讓幾代人都「如出一轍」。
作為年輕人,是很不喜歡父母嘮叨的,就算小家庭有矛盾,也愿意自己去處理。 實在處理不了,會在父母身邊訴苦,但是不喜歡父母指手畫腳、過分干預,單純是傾訴情緒而已。
「天涯社區」里,網友「sightbottle」說,她在懷孕期間,婆婆趕來照顧。
婆婆從老家帶來很多肥肉、筒子骨。
有一段時間,筒子骨熬了湯,湯喝完了,但是骨頭沒有吃。婆婆就把骨頭存放在冰箱里,接著就有了霉變、發臭的跡象。
婆婆反復強調,骨頭沒有壞,還用來招待網友的閨蜜。一家人,因為幾根骨頭,爭執不休。
真正幸福的家庭,是沒有吵鬧聲音的,爭執的時候,老人往往第一個閉嘴。如果吵鬧升級,老人就應該回自己的小家,和兒女保持距離。
在家里,不管老人說誰的壞話,都是挑撥離間。比方說,指責了女婿,女兒有意見;說媳婦不對,兒子有怒氣;說孫子不好,兒媳有看法。
不談家丑,不指責任何人,不爭執無用的事情,大家互相尊重。若是兒女不尊重老人,說了很多難聽的話,出門的時候,也不要對外人傾訴。
嘮叨、隨意找人閑聊的習慣,應該改一改,要選擇不涉及家庭矛盾的話題。
03
第二,錢財很「摳」:不掏空老底。
《論語》里有一個故事: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
孔子如此評價:「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顏回過世的時候,他的父親顏路請求,希望孔子賣掉車子,幫忙置辦一個外棺。
孔子拒絕了,回復:「當初,我的兒子孔鯉過世了,也只有內棺,沒有外棺。我也沒有打算賣掉車子。」
顏回的葬禮上,孔子哭得很傷心,流著淚說 :「天喪予......」
弟子們見狀,準備厚葬顏回。孔子再一次拒絕了。
不花很多錢操辦喪事,這是孔子一貫以來的主張。再說了,孔子出門需要車子,走路是做不到的。
在錢財方面,一直摳門,可能會被人笑話、誤解,但是留住了錢財,日子會持續變好,人生也沒有后顧之憂。
莎士比亞說過:「母羊要是聽不見她自己小羊的啼聲,她決不會回答一頭小牛的叫喊。」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兒女過得好,并且專注于自己的兒女。
但是,老年人應該這樣看待父母和兒女的情感: 老人自己花錢養老,就是對兒女最大的幫助。不要在今天把所有的錢財給了兒女,后頭就要伸手問兒女,有沒有贍養費。
金錢和福氣不能對等,但是福氣需要金錢來支撐。
04
第三,時間很「摳」:盡量不帶孫子、外孫。
關于老人要不要幫忙帶孫子、外孫的問題,答案有很多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有的兒媳說,如果婆婆不帶孫子,就別指望她養老。
有女婿說,憑什麼岳父母給兒子帶孫子,卻要他來養老?
知乎上,有這樣一句話:讓老人帶孫子這類「家務啃老」已是社會上司空見慣的現象,于情于理是合理的,可不是法定的。
網友「RedCat」說,她堅持自己帶孩子。請了一段時間保姆,孩子兩歲的時候,去了托兒班。一大早送到班里,下班后去接。她不愿意讓老人受累,也不愿意欠太多的人情。
很多老人,會在退休之前,規劃旅行、發展愛好等事情,一旦被「帶孫子」的事情困住了時間,內心會很難受。
如果老人身體不是很好,帶孩子的時候,還會有麻煩。大家都不放心。
人老了,應該享清福了,而不是持續團團轉。
幫忙帶孩子,是一份恩情,而不是硬性要求。并且相關的費用,得說清楚。否則就是傷害幾代人的感情。
05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智慧之子使父母快樂,愚昧之子使父母蒙羞。」
作為兒女,應該理解父母的「摳門」。他們辛苦了大半輩子,拉扯一家人走向富裕,很不容易。哪怕家庭始終很窮,兒女也是吃父母給的飯菜長大的。
當我們長大了,父母就變老了,但是很多情感上的「戰」,并沒有消停。常常是,唇槍舌戰、經濟扯皮、情感索取,讓父母身心疲憊。
真正好的家庭,是互相理解的,找到感情的平衡點,在言語和財富、時間上,從來不需要平衡。
有道是,福至心靈。
愿你我,摳出好日子,打開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