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本來準備休息,卻接到發小電話,說是約了一眾老友喝酒聊天。電話里也能聽出他的喪氣,明顯是遇上事了,我自然應邀出門。見面時,他明顯已經喝上了,其他老友一臉無奈的看著我,說是哥們兒可能要失婚了,也不知道孩子的監護權能不能拿到。
看到我并不驚訝的樣子,老友都感嘆你也太鎮定了。對此我只能苦笑,大家從小一起長大,發小的性格遭遇這件事并不奇怪,只因他是「老實人」,容易被欺負的那種。
很早之前,就有心理學家提出過,不要把孩子教育成老實人,這是一種友善的提醒。可惜當年我們小時候還沒有這麼多講究,人人都以把孩子培養成老實守本分的人而驕傲,發小就是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如今婚姻和事業都吃了悶虧。
所以,今天我就要提醒下家長們,不要染你的孩子成為老實人,現實很殘酷。
「老實」意味著「能力不出挑」
很多家長或許會對此反對,認為「老實」明明是一種優良的傳統美德,代表著安分守己和性格踏實,怎麼就成了不可取的品格呢?對此,我要先給大家提出一個問題:在你的印象中,老實二字代表的是什麼性格?
我且以我的個人見解為答案:少言寡語、情商不高、不具威脅力、不出挑。
說白了,當我們夸贊一個孩子老實的時候,這就意味著孩子身上沒有其他可以夸贊的性格特點。人類是群體性動物,習慣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孩子被打上「老實」的標簽時,在大眾群體印象中就成了普通的平凡人。
我發小就是如此,從小不善言辭、與世無爭,這種性格若放在女性身上,還在接受范圍之中,但發小是男人。一個毫無社會競爭力的男人,只會在事業上吃悶虧,感情上也是如此,吃了大虧也只會喝悶酒,因為他不具備計較的能力。
「登門檻效應」壓抑真實自我
心理學家表示,「登門檻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做的一個實驗,本質是為了達成得寸進尺的目的。實驗開始是要求在每戶人家門口掛一個牌子,每更新一次牌子,牌子便會變丑一次,到最后卻依然有20%的家庭答應掛著,而這20%就是被「登門檻效應」所束縛的老實人,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吃虧中習慣了忍耐,甚至接受常人所不能接受的要求。
因此,家長可以夸贊孩子嫻靜,也可以夸贊孩子懂禮貌,但絕不能夸贊孩子「老實」,這只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心理束縛。沒有人不渴望被他人接納并認同,但若「老實」成了孩子的對外印象,這就意味著孩子的將來會活在迎合他人的世界里。
總之,「老實」從來不是貶義詞,但在孩子的性格培養方面,我僅代表個人不推薦。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定期給您奉上實用教育小貼士,讓你和孩子的關系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