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研究:6張邏輯圖告訴你,什麼樣的人最幸福

li李 2022/05/15 檢舉 我要評論

未經審視的人生,

是不值得過的。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這樣一項調查:世界上什麼樣的人活得最幸福?

在對上萬個答案的分析后,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他們的身上往往都有著一些共同特征。

經過進一步研究,哈佛大學總結出下面這6張幸福邏輯圖,分享給大家。

1

善于自省,帶著問題反思

聽過一句話: 所謂成長,就是帶著問題反思。

面對生活的難題,只有經過針對性地思考,才能把那些問題化為你的經驗。

喬布斯曾在一次演講中說:

「33年來,我幾乎每天都會反思,是它幫我戰勝了自己的本能。」

小時候,喬布斯經常和朋友一起放風箏。

有次因為放得比別人低,回到家,他就生氣地把風箏扔到墻角。

養父見狀,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養父的話,深深觸動了喬布斯,使他養成反思的習慣,并幫助他渡過了往后的無數難關。

蘇格拉底也說過一句名言: 「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不懂得反思的人,只會從生活的一個坑掉進另一個坑。

而那些時常自省的人,他們犯過的每一次錯誤,都會被總結成經驗,最后化作日后成長的契機。

2

遇事別太情緒化,戒掉沖動

一個人生氣的時候,若處理不好,就會陷入 「生氣—憤怒—報復」的惡性循環。

就像心理學上的 「踢貓效應」,壞情緒若不加控制,往往會產生連鎖反應,最終傷人傷己。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網約車司機撞死乘客的新聞。

凌晨時分,乘客張某叫了輛車,因司機有事耽誤,到達時超過預定時間。

這讓張某非常不滿,和司機發生了激烈口角。

雙方爭執之下,司機表示拒載張某。

張某聽后,順手就把喝完的飲料瓶砸向車窗。

本欲離開的司機見狀大怒,一氣之下,便開車朝張某撞去。

原本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由于雙方情緒失控而被無限放大,最后釀成了一場悲劇。

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都會遇到讓自己暴跳如雷的人和事。

只有克制自己,才能在源頭扼制住壞情緒的傳播。

《一生的資本》里說:

「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于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戒掉沖動,放下戾氣,做一個穩定的人。

讓生活多點順心如意,幸福感自然也會大大提升。

3

以睡眠和運動,養護頭腦

在一次醫學科普中,北京大學醫學院教授鈕文異說:

「睡眠和運動,是人體最有效的免疫增強劑。」

他指出,充足睡眠和適當運動,可以促進神經元的增生,讓大腦的神經網絡更加豐富。

長期保持下去,不僅能塑造一個強健的體魄,更能提升頭腦的活躍度。

作家張萌,曾向媒體透露自己的日常作息:

每天晚上9點半睡覺,5點半起床,6點跑步,8點讀書寫作。

連續堅持7年,一年出版一本書。

她坦言,睡眠和運動,除了給她帶來身體的硬朗,還使她的頭腦變得靈敏和積極,能夠更加專注地對待生活和工作。

聽過一句話很在理: 如果身體虛弱,心靈就不會強壯。

再忙再累,也要為堅持運動,堅持規律作息,為你的健康充電。

只有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才能以飽滿的狀態,認真過好每一天。

4

保持同理心,在理解中化解沖突

生活中很多沖突,都是因為我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

其實只要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人和人之間就很容易達成諒解。

看過一個故事。

1944年冬天,數以百萬的德軍戰俘,在莫斯科大街上穿過。

道路兩旁站滿了圍觀的婦人,她們在戰爭中失去了丈夫、兄弟、兒子。

兩旁的人群騷動不安,甚至有人上前去動手動腳,眼看就要爆發沖突。

這時,一位老人,掏出了一塊黑面包,遞給一個年輕的德國士兵。

她對旁觀者大聲說道:

「這些人手持武器時,是我們的敵人,可放下武器后,他們就是和我們一樣具有共同人性的人。」

說完后,人群安靜了下來,旁觀者們也陸續將面包和水塞給饑餓的士兵。

本來一觸即發的沖突,因為老人的一塊黑面包化解了。

培根說: 「同理心,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你理解別人,別人才會理解你,你替別人著想,才有人替你著想。

存一點將心比心的善良,守一分推己及人的體諒。

以同理心待人,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讓你的生活更加舒心歡暢。

5

不念過往不懼將來,活在當下

《功夫貓熊》有句臺詞:「你患得患失,是因為太在意從前,又太擔心將來。」

活在過去的人,總是執著已經發生的事;憂慮未來的人,則往往陷于內耗中。

想起奧斯卡提名短片《盲眼女孩》中的女主角韋莎。

韋莎有一雙奇異的眼睛,左眼能看到過去,右眼能看到未來。

遇到追求者時,她左眼看到了他們幼稚的童年,覺得乏味無聊。

而用右眼則看到他們垂老的未來,又感到恐懼可怕。

于是,她趕走了無數喜歡她的人,直到沒人再來找她。

這時,她才絕望地發現,看不到當下,生活就會變得極其荒涼和孤獨。

弘一法師寫過一句詩: 「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

昨天已經過去,未來還未發生,只有今天才是最真實的人生體驗。

安于當下,專注眼前,別再錯過生活中的精彩與美好。

6

保持學習動力,不斷豐富自己

《師曠勸學》里說:

一個人只有保持困惑,不斷學習,才能抵達更高的精神層次。

季羨林先生80多歲時,仍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知。

為了研究糖的起源和傳播,他耗時兩年,翻遍了整個北大書庫,終于發現,糖最初是用來治病的。

在完成學術著作《糖史》后,他又馬不停蹄向吐火羅文發起了進軍。

季老對知識的渴望,使得他博古通今,對世界充滿好奇,使得他精神也越來越好。

正如英國詩人蒲柏所說:

「自己好學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自己豐富才能感知世界的豐富。」

經過知識澆灌的人生,必然飽滿豐盈。

不管你處于哪一個年齡階段,學習都不是一個完成時,而是進行時。

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豐富自己,才能發現更廣闊的天地,看到更多的風景。

看過一個小故事,有只小獅子問母獅:「媽媽,幸福到底在哪里?」

母獅說:「幸福就在你的尾巴尖上。」

于是小獅子追著自己的尾巴跑,但始終咬不到。

母獅笑道:「不要刻意去追逐幸福,只要你抬起頭往前走,它就會一直跟著你。」

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只是缺少發現。

這6張幸福邏輯圖,愿你能有所領悟。

點個 贊吧 ,當你自己開始越變越好,幸福也會在某一天,與你撞個滿懷。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