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古以來,福禍相依。
愚蠢的人,享受福氣,卻不知禍事已經靠近。
聰明的人,保持清醒,在福禍之間,自由轉換。
人生一路走來,避開了禍事,福氣自然就保住了。
因此,那些自帶福氣的人,懂得避禍的方式。
02
第一,遠離惹禍的人,不卷入是非。
三國時期,很多人都想巴結魏國的重臣傅嘏。
何宴、夏侯玄等人,多次拜訪傅嘏,但是沒有什麼人情。只是公事公辦,見個面,不談私人交情。
傅嘏的一些朋友見狀,認為他太冷漠了,畢竟,人抬人,才能到更高的高度。
傅嘏說:「何宴、夏侯玄都是淺薄之人,做事很浮躁,雖然讀書很多,卻沒有真正領悟其中的道理,智慧用來顯擺。」
過了若干年,何宴依附于曹爽,遭到司馬懿的嫉恨,惹來災禍。夏侯玄與司馬家族作對,帶來殺身之禍。
不得不說,傅嘏有先見之明,深諳「言多必失,驕傲必敗」的道理。另外,一個人的道德素質不過關,遲早會被人踩在腳底。
《增廣賢文》里說:「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如果一個人喜歡在圈子里喋喋不休,遇到事情了,爭強好勝,肯定要招惹是非。是非多了,總有幾件事,變成禍事。
我的三伯父,去接放學的孫子,半路上遇到鄰居家的兒子小滿正在和同學吵架。
事情還沒有搞清楚,三伯父就抱著護短的態度,說:「我是小滿的鄰居,大家不要欺負小滿。」
事后,小滿同學的家長,多次找三伯父吵鬧。小滿的父母,也對三伯父很有意見。原來,小滿順走了同學的文具,被同學找到了證據,還一直抵賴。
幫助一個正在惹禍、可能會惹禍的人,自己也會卷入禍事之中。如果你有一片好心,也只能及時阻止對方的行為。
人與人打交道的時候,要明白這樣的道理: 「加入是非圈,本是是非人;是非來靠近,不理自然無。」
身邊沒有惹禍的人,你自身的福氣,就能停留得更久一些。
03
第二,分析人脈關系,靠近愿意幫忙的人。
東晉宰相王敦,五十多歲的時候,發動叛亂,尚未成功,就病故了。
王敦的養子王應,失去靠山之后,想了很久,決定去投奔江州刺史王彬。他認為,王彬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在朝堂上,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
王應的父親卻認為,應該投靠荊州刺史王舒。
王彬和王舒,都是王家的親戚,看起來沒有什麼區別,但是人心卻相距千萬里。
最后,王應聽了父親的話,去了荊州,投親靠友不成,還被打壓。而江州的王彬,派了小船,在渡口等待王應,卻落空了計劃。
很明顯,王應對于親戚關系的分析是對的,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惹了災禍。
有兩句耳熟能詳的名言。
其一,「親不親,一家人,打斷骨頭連著筋。」
其二,「一代親,二代表,三代認不了。」
每個人都知道人脈關系的重要性,但是對于人脈的分析不夠精準,常常出現「站錯隊、高估人」的情況。 任何名言、大道理,都要聯系實際來應用,而不是盲從。
真正有福氣的人,懂得「大樹底下好乘涼」的道理,并且會精準地找到大樹。
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親人朋友心里的位置,而是看清楚對方的為人,分析人心之間的真實距離。唯有心心相通的人,才能保護你,想辦法解決你的禍事。
打個比方。
你想去南方打工,事前打了電話給老鄉、同學、表兄妹等人。他們都答應,幫忙找工作。
到底要相信誰?你應該想清楚,而不是盲目認為,誰「答應最快」,就相信誰。要知道,有的人答應了辦事,但是不會有行動;有的人答應幫忙,但是要從中得好處費。
人脈是「資源」,但是你必須要有利用資源的智慧。而不是把所有的人,都當成好人。
04
第三,看清自己的弱點,不被別人利用。
三國時,司馬懿是一個浮躁、多疑的人。
諸葛亮帶著蜀軍征戰中原,司馬懿急著要出兵,多次被身邊的人拉住了。
在空城計中,諸葛亮利用了司馬懿多疑的特點。
但是最后的結局,相對來說是司馬懿贏了。經過多番磨礪,司馬懿變得更加聰明、老練了。他再次遇見諸葛亮,就死守著,不出兵;不管諸葛亮如何羞辱他,也不會生氣。
每個人都有弱點,一旦被別人利用,就變成了人性的漏洞。
比方說,一個愛面子、愛炫耀的人,去店鋪里閑逛的時候,就大機率會買一些華而不實的衣服褲子,一旦被店員吹捧,就會大大方方地掏錢。
社交大師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里寫道:「天下最悲哀的人莫過于本身沒有足以炫耀的優點,卻又將其可憐的自卑感,以令人生厭的自大、自夸來掩飾。」
避不開自己的弱點,自己的福氣,可能會被別人算計,從而福氣消失,禍事來臨。
能夠一直有福氣的人,常常觀察自己,善于揚長避短,或者守住自己的弱點,讓別人沒有辦法利用。
05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是很多人卻沒有掌握其方法。等禍事來臨了,再去思考,就太晚了。
因此,享福的根本,就是長期保持警惕,讓禍事和自己保持距離。如果有禍事在靠近,自己就想辦法遠離。
福禍無門,唯人自招。千萬不要因為一時沖動,就卷入禍事之中。
希望朋友們,把福氣留在生命里,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