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越貪什麼,越容易失去什麼

li李 2023/02/11 檢舉 我要評論

佛教理論中認為,「貪」、「嗔」、「癡」為惡之根源,是為「三毒」殘害身心,使人遁入生死輪回。

可世人皆在生死輪回中,貪嗔癡其實也正是人性的惡,只不過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反映,這也正是七情六欲之所在。

人性本善還是惡,這已經成了一個爭執不休的問題,沒人能夠找出最正確的那個答案。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只不過性相近而習相遠,而荀子卻認為人性本惡,是因為后天的良好教育和引導才讓人心向善。

貪嗔癡到底是天性還是后天的惡,已經難以定論。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性的惡需要人自己去克制,每個人的性格缺點都是相對突出的。

讓一個人評價他的朋友,缺點總是清晰明了的,克制自己的欲望、彌補自己的缺陷,是人提升自己的首要任務。

就像安格爾說的那樣:貪婪會破壞人們的心靈純質,因為不幸的是,你獲得愈多,就愈貪婪,而且確實總感到不能滿足自己。

人內心的欲望是很難填平的,一旦你變得貪婪,就會墮入欲望的深淵,一生都為此所累。

貪念,為「三毒」之首,貪欲人人皆有,貪財貪色,貪權貪情者不計其數,貪念能讓人迷失本心,令人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正軌,而貪念的結局其實就是失去。

你早晚都會明白,人這一生,越貪什麼,越容易失去什麼。

貪財有度,生財有道

錢財當然是越多越好,因為它代表了你的消費能力,不僅是物質基礎還是幸福生活的進一步保障,有錢才能過上安穩而又安心的幸福生活。

然而,一個人的財富不是靠嘴說說就能得來的,要靠自己的一雙手去創造,然而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能力范圍之外的錢財,不是沒有就是歪門邪道。

所謂生財有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賺錢要通過正規途徑,要賺干干凈凈的錢而不追求旁門左道的利益。

因為經濟犯罪而鋃鐺入獄的人不勝枚舉,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克制不住自己的貪念。

好比現在有一個賺一百萬的機會,但這并不符合法律法規,仍然會有很多人選擇鋌而走險。

人的貪欲一旦被釋放,特別是對錢財的貪欲,其結果都是自食其果。

人越是貪財,越是對錢沒有概念,僥幸心理也會越重,當一個人因為貪財而觸犯法律,等待他的將是一無所有。

越求愛,越難愛

貪念愛情也是貪欲的一種,意在于人的感情被毫無克制地釋放,逐漸演變為一種病態心理。

在兩個人的戀愛中,合適的相處方式應該是彼此尊重而又親密無間地相處,求愛的過程可以熱烈但不能失常,可以付出但不能以之為中心,愛而不得是為痛,既然得不到,就應該早日揮劍斬情絲。

總有一些以戀愛為人生重心的人,這些人被人冠以「戀愛腦」的頭銜,這類人對于感情的追求甚至已經失去了底線,從愛上一個人,到最后徹底想占有,一廂情愿的欲望難以自控,毫不顧忌對方的感受。

無論是戀愛還是結婚,都講究雙向付出,單向的付出只會讓感情失衡,也會給別人帶來煩惱。

有的人作為追求者,其內心的熱烈程度已經趨于病態,自己的付出就一定要被對方接受,在這之后還要總結自己的付出,對方不接受就是對不起他,這種綁架式的求愛,到頭來就是一場空。

急功近利,難成大事

人人都渴望功成名就,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學校,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被別人贊許、仰望,對于立功成事的渴望也是一種貪念。

急功近利的人已經將「榮譽」的本質扭曲化,認為自己手中的榮譽是自己驕傲的資本,這種人始終都是難成大器的,因為他們對于功勞的追求已經偏離了正軌。

老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做一件事越是著急越是難以做成。

古語也有云:欲速則不達,人需要按耐住自己,不能總想著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心態其實就是人做人做事過程中無形的阻礙。

著急毫無用處,只能使人陷入躁動,越是如此越容易失去理智,不冷靜的人當然也就做不出理智有效的決斷,于是錯失良機、遭遇失敗也就成了常事。

擺正心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好比走鋼絲,心態一旦不穩,人就走不正,稍有微風便能讓人墜入谷底,唯有擺正心態方能成就事業。

情感課堂:

得到與失去的理論深刻而又貼切,做人做事應當懂得「舍得」之道。

要想得到便先要失去,心中越是不安靜、有貪念,就越難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腳踏實地才是成事之要,要先想明白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辦。

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步一步來,所謂貪心不足蛇吞象,越是想要成大事,越是要戒貪。

因為貪婪帶來的必然是失去,這是人內心惡之根源之一,戒掉貪欲,能讓人平穩地發展,也能讓人的幸福來得更簡單。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