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這3個坎最難,熬過去便是一生

li李 2023/03/16 檢舉 我要評論

-

汪國真說:

倉促地到了中年,像被河水沖刷的船。你倉促地到了中年,體態、面容、眼神、心境都被蓋上了中年的印戳。中年和正午有些相似,凝重、深邃、空曠,是生命曲線上的一個極點。

人到中年,很多人,過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高壓生活,體驗的是人間冷暖、爾虞我詐甚至毫不公平的職場,以及愛情變淡變味的婚姻。

往前看沒有支撐,往后看都是追兵。

人到中年,一定不要充滿焦慮、不要無知自信、不要死磕面子。熬過這三個坎,便是人生大贏家。

01、熬過焦慮憂慮的坎,學會獨處

《最好的年齡》中說,「人生就像旅行,一處有一處的風景。只要我們懂得珍惜,學會享受,每一個年齡都有它獨特的風韻。」

風景雖好,但靜心欣賞才是關鍵。

知乎中有一個關于年齡的熱議,我發現很多人竟處在了焦慮憂慮的浪尖上。認為30歲已經老了,40歲不敢換工作了,50歲就稱為「年齡一大把」。

這是典型的年齡焦慮。

電視劇《人在中年》,男女主人公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奮斗,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新房。二人還未正式享受新生活,男方母親的到來便引起了軒然大波。

兩代人不同的觀念、婆媳之間固有的鴻溝、雙方父母的爭執等,雞毛蒜皮,家長里短,讓這些為工作而奔命的中年人更加焦慮。

生活越是打擊我們,我們越會頑強生長。

為了兒女教育,買最貴的學區房,自己卻省吃儉用;

為了保住工作,竭力做好同事關系,卻仍然有人背后說閑話;

白天工作晚上看娃,為家庭付出所有,卻依然沒有換來配偶的真心;

為兒女的未來焦慮、婚姻的保衛焦慮、三代人的溝通焦慮、家人身體健康的焦慮、年齡身材的焦慮、職場環境的焦慮,中年人,真的是很不易。

越過這道坎,要學會與自己獨處。

哲學家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

獨處不是孤單,而是與心靈的對話,是自修、自檢。

很多時候,中年人需要獨處。獨處時,思維會不經意間打開,豁然開朗。想想看,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不必過于擔憂。好學校不如自己愛上學習,只要是金子,去哪都會發光。

對于婆媳,為什麼一定要求對方做出思維改變呢?多年的觀念其實很難改變,既然不能改變別人,為何不改變自己呢?比如轉變溝通方式、比如常懷感恩之心。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氣,這難道不是君子所為嗎?

不必計較工作中背后說壞話的人,不解釋也是一種豪氣。

懂得享受孤獨,把焦慮憂慮果斷澆滅,書寫一部豐盈的人生下半場故事。

02、熬過無知自信的坎,終身學習

別林斯基說,「一切真正和偉大的東西,都是純樸而謙遜的。」

分享一則故事:

帕特和朱利安是某軟件公司的銷售人員,他們共同努力工作五個月試圖成交一位大客戶。

在銷售展示會那天,一切工作順利推進,帕克覺得自己該說的都說了,該解釋的都解釋了,客戶沒有理由不采納他的建議,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對客戶說,

「現在,要麼聽從我們的建議,要麼你們自行其是,反正我們已經回答了所有問題。」

最后可想而知,這是場失敗的交談,客戶拒絕了這家公司。

當朱利安找帕特分析原因時,帕特卻斬釘截鐵地說,「我是團隊里最有才的銷售員,你不懂硬碰硬的銷售是怎麼成交的,有時候你必須強硬。坦白地說,他們知道了痛處才能與我們合作。」

這就是無知自信,總覺得自己是對的、是權威的,有種迷之自信的坦然。

生活工作亦是如此。

僅僅兩三年的育兒經歷就在別家指指點點,僅十年的工作經驗就稱自己是專家、是標準、是老油條,僅三四十年的生活閱歷就去規劃兒女們的人生方向。

人到中年,千萬總不要覺得已經熟諳世間道理,經歷風云變幻,這其實更暴露了你的無知。

越過這道坎,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始終走在學習的路上。

《黑天鵝》里有一句話,「我不擔心廣為人知和聳人聽聞的風險,而擔心更為險惡的隱藏風險」。

新時代的發展,滋養出人們不得不學的一些技術和本領,比如直播講課、社群管理、演講能力、化妝技術等。

如果一直停留在人生上半場的這些閱歷,將有可能停滯不前,跟不上時代進步,會在生活或工作中舉步維艱。

雖到中年,但保持孩子般好奇,好好學習,突破成長的瓶頸,才能豐富自己,贏得人生后半場。

03、熬過死要面子的坎,踏實做事

米蘭·昆德拉說:生活就是,扛著痛苦的「我」穿行世間。

人到中年,更是如此。

我的一位同事,35歲,每天爭分奪秒的工作,別人刷劇逛街時,她在研究課題。別人享受周末時光時,她在對接各個單位的授課專題。別人談天說地時,她在努力打磨每一堂課程......

有人不屑地挖苦她,你干嘛這麼辛苦呀,要爭一個優秀名額嗎?

其實她努力工作、努力掙錢,不是為了爭優秀,而是貼補家里的兩個孩子和父母。

人到中年,這是常事。孩子從出生時的尿不濕到長大后的教育,年邁的父母隨時可能的生病住院,加上親朋好友同事的各類分子,到處都離不開錢。

張愛玲說,「中年以后的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錢如此重要,為什麼不能掙呢?如果死要面子,外界的一兩句就讓你無地自容、委屈流淚,覺得掙錢很丟人,那就是掉入陷阱中了。

中年,有中年的責任和擔當。

亦舒曾說,「面子是一個人最難放下的,又是最沒有用的東西。當你越是在意它,它就會越發沉重,越發讓你寸步難行。」

為了證明自己有錢,非要請酒肉朋友聚會,甚至借錢付款;

為了證明自己能喝,非要邊喝邊吐,最后酒精中毒;

為了證明自己緊跟時尚,寧愿少吃幾頓飯,也去購買奢侈品。

死要面子,受傷的終究是自己。就像老話所說,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

越過這道坎,放低姿態,讓中年的自己更加強大。

孔子曾說,「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人到中年,唯有認清現實,低頭做事,方能踏實生活,這才是最大的面子。

愿所有的中年人:

給自己獨處的時光,享受與心的交流;

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保持孩童般的好奇;

放低姿態,讓里子比面子更有味道。

人到中年,我們都還年輕。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