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弘一法師的一段話: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富裕之后,依然過簡樸的生活,那麼這個人一定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生活中,人們提倡淡然。
然而,沒有登上過高峰的淡然,總讓人覺得不那麼純粹。
沒有經歷過繁華,就談看盡繁華,總覺得心也很難純粹。
弘一法師經歷過所有繁華,青年時期的他,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
誰能料,杭州西湖邊虎跑寺里,掛著的他的一件僧袍,打滿了兩百多個補丁。
這樣「華麗」的補丁,不得不讓人沉默。
生命很復雜,從繁華走向幻滅,從富貴走向樸素,簡樸的生活,卻有更豐盈的靈魂。
出家人一粥一布,皆來自他人施舍,他們簡樸,人們很能理解。
但對于我們普通人,富裕后依然能過簡樸的生活,實屬難得。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一輩子我們都在追逐,執著物質上的滿足,畢竟,這是一個現實的社會。
然而,當我們擁有了物質基礎后,卻發現,快樂不再是我們擁有得多,就越快樂。
相反,我們常常陷入焦慮,心的不滿足,讓我們逐漸被物欲束縛。
一個人在富裕之后,依然過得簡樸,大家都會罵他傻 子,有錢都不會享受。
但是,無止境地享受、消費,就真的能獲得滿足嗎?
在亦舒的《喜寶》里,有錢人的世界,看似什麼都有了,但其實,除了錢,她什麼都沒有。
喜寶到最 后,繼承了千萬遺產,她曾夢寐以求的東西,都得到了,但她卻覺得空虛,覺得人生無望。
一個精神上空虛的人,再有錢,也猶如一具空殼,因為她沒有自己,沒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相反,一個內心富足的人,精神上的飽滿,不會再需要物質來填充,所以,他甘于簡樸的生活。
人生,就是一場歷練,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追求。
年輕時,正是一個人奮進的黃金期,因為渴望,所以我們向外追逐。
但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物質財富后,就需要適當做做減法了。
因為一味放縱欲 望,只物質上豐富,未必能帶來真 正的富足和幸福。
人只有內心富足,才能靈魂豐盈。
人過中年,唯有管理好欲 望,戒掉浮華,懂得節制,才能收獲自在。
只有將對物質的欲 望減小,才有更多時間空間,去豐富我們的內心。
一個人,境界越高,會越注重精神的豐盛,而非物質的享受。
所以說,能夠在富裕后,依然過得簡樸的人,一定有足夠豐盛的精神世界。
一輩子,缺了物質,我們無法生存,但若只有物質,我們的生命又將一片荒蕪。
內卷時代,物欲橫流的社會,你我都需要有生存的底氣。
但同時,也需要穿越物質的海洋,去富養我們的心。
簡樸,不是讓人過苦行僧的日子,而是懂得惜福,懂得不過分追逐奢華的享受,懂得涵養內心。
物質可以極簡,但精神卻要至盈。
人這一生,幸福,說穿了,就是一種心態。
執一份簡樸,才能不執著攀比;守一份淡然,才能不盲目貪求。
這種樸素、寧靜的淡泊,能映照出生活最本真的模樣,化作精神養分,滋養我們的生命。
人生,歸根結底,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精神的修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