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退休之后,最好別去農村養老,去農村親友家轉一圈就明白了

li李 2023/05/02 檢舉 我要評論

小時候,我們學到一句話:「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

是的,農村的人,也大有作為。開墾果園,承包土地,發展合作社等,都給我們帶來了致富的希望。

當我們老了,兩夫妻都退休了,自然就會想到,去農村養老的問題。

吹一吹故鄉的風,都是甜的;喝一杯故鄉的水,清涼解渴;山里的親戚朋友,都很好客。這是一慣的印象,但不代表現實生活。

我的小學班主任劉老師,教書育人四十一年,劉老師的妻子從縣里的木材廠退休。兩口子的退休金,有八千左右,在城里待著,覺得無聊,卷起鋪蓋,就去了老家。

他們去農村轉了一圈,回到了城里。談起這段歷程,感慨頗多。

01

兄弟姐妹難以相容。

因為工作緣故,劉老師把戶籍從老家遷出到學校,享受了當時的商品糧政策。

他的弟弟一直在農村,靠種地為生,另外有五畝柑橘。

到了農村,劉老師說明來意,弟弟表示歡迎,然后安排劉老師夫妻住在老屋里。

印象中,老屋被父母收拾得干干凈凈,但是現在父母不在了,老屋也邋遢了,屋頂也漏雨。

花了一萬多,把老屋修整了一番,也還能住。

柑橘黃了,香噴噴的。劉師母跑到果園里,采了兩個。

忽然,弟弟家的媳婦跑出來,說 :「伯娘,柑橘是用來賣錢的,一兩個可以嘗一嘗......」

言外之意,很明顯, 吃柑橘,拿錢來。

更可惡的是,弟弟把家里的土地,全部圈起來,老屋的宅基地,也變成弟弟獨有的了。若是長期住老屋,也得給租金。

有一天,弟弟借著酒勁,說:「哥哥啊,你當老師之前,讀了很多書,錢都是父母給的。但是父母臨走之前,你也沒有來照顧幾天......雖然你給了父母醫藥費,可是大部分的苦,還是我在承受。」

當一個家庭開始翻舊賬的時候,劉老師就撐不住了。

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誰能保證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呢?不同的人生道路,不一樣的養老生活,把差距拉開了;加上各種舊恩怨,會讓兄弟姐妹,過雞飛狗跳的生活。

就算農村沒有兄弟姐妹,但是祖輩的東西,你只要動一動,兄弟姐妹就會盯著你,各種說法就冒出來了,內心不好受啊。

02

小農思想一直在作怪。

劉老師不能動弟弟家的一切東西,就只能向著「荒地」進攻。

夫妻倆把一塊長了多年野草的空地,挖開了,種了玉米和紅薯、小白菜等。

清明節的時候,住在城里的村里人陸續來掃墓。

有村民找到劉老師,要「租地的費用」。對方說 :「當初,這塊地,我用了五年時間開荒,給五千塊錢,不算多吧。」

也有一些小池塘,經過劉老師的整理,再次用起來了,但是池塘原來的主人,就不樂意了。

農村有一個怪現象:一塊地空閑幾年,一文不值,也沒有關系;如果你動一動,就價值連城,關系大了。

任何一寸土,你要是種了什麼,有了成效,就會被人眼紅。

長期以來,小農思想在限制農民的發展。到現在,仍舊沒有徹底改變。

到處都是空地,但是你這不能動,那不能用,就沒有意思了。

有的村民,和你是玩伴,是朋友,但是在利益上,就撇清關系了。哪有免費的午餐?

原本來農村,是為了過安逸的日子,若是有人吵吵鬧鬧,就違背了初衷。

還有一些家族勢力,在農村也很明顯。誰家稍微弱一點,就得受欺負,壓根沒有「合作」意識。

魯迅就批評過:「怯者憤怒,抽刃向更弱者。」

表面上說句笑話,喝一杯酒,不代表熱情,而是礙于面子,或者是利益上,有求于人。目標是很明顯的。

紅著脖子和熟悉的村民吵架,應該不是你想要的吧。要是給錢,才換來和諧,你會難受吧。

03

田園很美,只可小住,不可長待。

鄉村很美,油菜花開了,稻谷熟了,山是墨綠的。可是你看看就行了,不要深入去了解,更不要過分親密接觸。

經過一番思考,劉老師夫妻回到城里養老來了。他總結了四個不去農村養老的理由。

第一,狹隘的思維和廣闊的天地,是不匹配的,思想限制了人生的快樂。作為城里的退休老人,你的大格局,不能改變別人的小格局,只是形成了「三觀不合」。

第二,人與人走得太近,常常串門,矛盾也會多起來。還不如城里的鄰居,打開門,頂多笑一笑。

第三,交通不太方便的地方,你要是有什麼急事,那真的是急死人。生病了,也愛莫能助。

第四,親友在一定的年紀,漸行漸遠了。也只是某些宴席上,會到位的人,隨禮可以,但是互幫互助,顯得為難。

時過境遷,農村不是我們童年的樣子了,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但沒有了天真爛漫。

俗話說:「客留三天討嫌,魚放三天發臭。」

小住幾天,你是農村親友家的客人,多住幾天,就如坐針氈。

04

中國,已經進入了深度老齡化階段,養老大潮正在形成。

如何安排老年生活,需要早點謀劃,若要回農村,要看實際情況,不能單憑自己的一片熱情。

特別是要在農村進行大量投資的老人,要和兒女多商議,謹慎一些。千萬不要花錢買罪受。

要想安度晚年,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退休了,多休息,少煩惱,有余熱,好日子。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