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人們把生存空間分成天、地,或者天上、人間、地獄。
人在百年之后,要去地府報到,去接受閻羅王的審判。人這一生的功過是非,都在這里說得清清楚楚,并且分毫不差。
因而,很多神話里,都會寫一些地府的故事。
有趣的是,地府門口,有一副對聯: 上聯「陽間三世,傷天害理皆由你」,下聯「陰曹地府,古往今來放過誰」,橫批「你可來了」。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活力四射,天不怕地不怕,對于地府的事情,也就一笑而過。 到了人生暮年,即將蓋棺定論了,回頭看自己的人生路,想一想社會上的好人、壞人,還有各種人生結局,就會頓悟——一切皆有因果。
更重要的,人們把地府編寫成了一個公平正義、沒有爾虞我詐的地方,也無法隱瞞所作所為。
解讀地府的對聯,可以得到以下幾種人生真相,也奉勸天下人,諸惡莫作。
01
「陽間三世,傷天害理皆由你」:人性善惡,自知者明。
《三字經》里說:「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說:「人性本惡。」
關于人性的論斷,眾說紛紜。并且人性是難以改變的。 比方說,貪財、喜歡炫耀、不知道滿足、占便宜、算計別人等。
最難以理解的是,很多人犯錯了,或者做了很多的惡事,不管你用什麼方式提醒和教育他,也不會悔改,正如一句諺語:「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錯。」
相比之下,那些能夠看透人性的人,就顯得高大了。
有大智慧的人,做人性的控制者;愚昧的人,被人性牽著鼻子走,常常迷茫。
《鐵齒銅牙紀曉嵐》里有這樣的劇情:乾隆和紀曉嵐慢慢走,慢慢聊。
忽然,乾隆問:「什麼是忠孝?」
紀曉嵐回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謂之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謂之孝!
乾隆隨口就來:「那我要你跳河。」
眼看,紀曉嵐走向河邊。良久,他又回來了,說:「我遇到了屈原。屈原告訴我,明君不會讓大臣跳河,昏君才會,還是弄清楚君王的德行,再說。」
大家相視一笑,這件事就過去了——皇帝為所欲為,臣子巧妙提醒,及時化解了悲劇。
相比之下,電視劇里了和珅,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只知道貪財的好處,只想把錢財留給子孫,對于學問、道德等,毫無顧忌。人性的放縱,讓他身敗名裂,子孫都受到了連累。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把人間的一切,都看透,人就活得通透了,也真正區分了善惡。從而,人活著,就會「懲惡揚善」,從而實現了「趨利避害」,一生活得安寧。
02
「陰曹地府,古往今來放過誰」:善惡有報,慎言慎行。
很多人,在活著的時候,做了很多壞事,但是沒有什麼報應。這樣一來,就宣揚了「惡人樂逍遙」的謬論。
事實上,作惡多端的人,就是生前沒有得到惡果,死后也不得安寧,仍舊要承擔后果。這就是「地府」對人的警示。
《二刻拍案驚奇》第十六卷里有這樣一個故事:宋淳熙年間,明州的夏主簿和林氏合作開酒店。
林氏出資少,但是精于算計,派了八個伙計到店里管賬,導致賬本一塌糊涂,大部分的收入,也進了林氏的腰包。
無奈之下,夏主簿和林氏打官司。林氏買通官府,贏了官司。前來作證的劉八郎,拒絕林氏的賄賂,因而被仇恨。
若干年之后,夏主簿、林氏、林家的伙計過世。
劉八郎忽然對妻子說:「我收到消息,要到地府去給夏主簿作證,三日后回來。」
閻王經過審訊,讓林氏下了地獄,又對劉八郎說: 「窮人不受錢,更為難得,豈可不賞?添他陽壽一紀。」
後來,劉八郎活到九十一歲。
詩曰:「陽世全憑一張紙,是非顛倒多因此。豈似幽中業鏡台,半點欺心沒處使。」
一個人在人間為非作歹,還躲避了責任,那麼到了地府就得受苦了。這是沒有定論的事情,但是其道理非常明顯,也很正能量。
更可悲的是,那些做了惡事的小人,一旦入獄,那麼人間也變成了他的煉獄。這不就是「地府」里的規則嗎?
如果你深度領悟了地府的對聯,那麼你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會想一想前因后果——看到了美好的后果,那就積極行動;想到了惡果,那就馬上停止。
一件事在發生之前,就停頓了,這就是最佳的「止損」方式;一件事正在發生,能夠停止,那也是「亡羊補牢」,還有改變的余地。千萬不要一意孤行,把道德和法律,置之不理。
對任何事情,都要有責任意識。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好事壞事都瞞不住,承擔責任是必須的。
作家茨威格說:「一個人能力所不及的地方也就是他的責任的界限。」
但凡不能承擔責任的事情,都不要去做。否則會坑害自己,傷害家庭。
03
歷史學家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
人活著,真的不必猖狂,不要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了。真正成就自己的,是德行。當自己很老了,還能有好的口碑,能有尊嚴地離去,就是最大的福氣。
你做的一切,又會回到自己身上,正如對聯的橫批——「你可來了」。
從今往后,但行好事,一蓑煙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