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退休后,我們想到最多的是晚年生活,總以為,人到晚年,能夠與子女在一起居住生活,才是最幸福的晚年。
一是有子女的陪伴,能夠感受到天倫之樂的喜悅,二是跟子女居住在一起,有個不舒服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就醫;三是老人跟子女在一起居住,內心有定心丸,看到子女就開心。
然而,現實生活一次次地告誡我們,真實的晚年生活是,能夠自理的時候,盡量自己居住的好;不能自理的時候,那就聽從子女的安排。
誰都曾期盼著「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幸福生活,圍繞著子女的身邊,為他們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扶度過一次次的生活難關,只為「養兒防老」的愿望。
生活里的實例告訴我們,晚年的幸福生活不僅僅取決于子女的孝心,退休工資的多少,而是我們老人樂觀積極的心態,以及學會拒絕子女無理要求的勇氣,才能真正過上自己想要的晚年生活。
68歲的劉阿姨說:幫兒子家帶大了娃后,主動退出,學會了拒絕兒子的無理要求后,做自己喜歡的事,心情好了,晚年生活過得舒心又愜意。
傾訴人:68歲的劉阿姨
我是劉阿姨,獨居,兒子在外地工作成家,老伴走了多年。
退休后,我在兒子家帶娃6年,付出了自己能夠給予兒子的一切。
然而,我感受到的不是幸福的生活,而是一天天的煎熬。
看兒媳的臉色,聽兒子嘮叨生活的壓力,他期望著我賣了老家的房子,把錢給他換房子和車子。
最初的時候,我確實也曾這樣想過,我一個人,也不想再找老伴過余生,跟隨著兒子居住養老,不是最好的晚年嗎?
可現實卻是一次次地打臉。先是兒子兒媳覺得,我的退休工資就該拿出來貼補他們的生活。
孫子從出生以后,所有的開支都是我出,兒子總是說,您就這麼一個孫子,留著給誰啊?
再就是,兒媳最初的時候,還會主動給我買菜買日用品的錢,後來就干脆只下任務,不給錢了。一開始說壓力大,工資少,後來就不了了之。
其實,做為單身母親,能夠理解兒子的壓力,也能夠懂得兒媳對別人的羨慕。可他們卻不會換位思考,總以養老來說事,讓我越來越覺得,晚年的生活,需要更多的交換。
當我提出回自己家獨居的時候,兒子跟我說,還回去干啥呢?你一個人我也不放心啊?
要不你把老家的房子賣了,在我們這里置換一套小面積的住房,還可以幫扶我們接送孩子上學。
我覺得還不錯,可兒媳說,最好以他們的名字買房,省得以后過戶了。可我那時還不到60歲,如果他們之間有啥事情,我就沒有家了。
我思考后還是拒絕了他們,回老家,分開居住,不必在一起,也許更好。
我回家后,覺得日子無聊,在社區里做了一份保潔的工作,每月也有2000多的收入。兒子又以各種借口跟我借錢,最初的時候,因為心疼兒子就一而再地給他錢。
後來聽到兒媳教孫子跟我這里要錢的話,我再也不傻乎乎地給兒子錢了。人啊,終究都自私,誰有都不如自己兜里有踏實。
拒絕過幾次兒子的要求后,兒子反而學會了反思,也知道心疼我這個老媽了。
如今我自己獨居十年了,在孫子的生日,以及過年的時候,我都會主動給孫子一筆不少的錢。但對于兒子兒媳的無理要求,我都是毫不考慮地拒絕。
我覺得老人想要自己的晚年生活幸福,一定要學會拒絕,要把控好自己的養老錢,更要守住自己的老窩,不要因為心軟就順從了子女的要求。
雖然有時子女會覺得我們這樣做是沒有親情,但到了我們晚年真正需要金錢支撐生活的時候,自己拿錢買服務,換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比在子女面前過得小心翼翼好。
如何讓我們的晚年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呢?我認為做到這幾點就可以:1、幫扶子女帶大娃后,學會得體地退出他們的生活,不要心軟,更不要沒有自己的主見。
2、若自己沒有意愿在子女家附近買房,就不要聽從子女的安排,因為我們此時的心境和他們不同,誰都是從自身考慮,所以遵循自己的內心,學會拒絕子女。
3、我們老人一定要給自己尋找些事情做,培養些興趣愛好,即使一個人獨居,也要將日子過得精彩好看,時光清閑落寞也有寄托。
4、結交身邊的同齡好友,不必時常相伴,能夠在微信里交流,彼此問候一下,以免真的遇到不可預測的事情時,有人發現。
有話說:
龍應台曾感慨地說: 「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父母和子女的愛是為了分離」。
父母與子女之間注定是漸行漸遠的分離,所以,我們老人要早些學會」獨立「,不僅僅是經濟的獨立,最重要的是享受獨處的能力,學會與孤獨共處,與孤獨相伴。
如今年輕人追求的生活不再是」四世同堂「的其樂融融,而是自我意識瀟灑自在的無拘無束的日子。老人學會拒絕他們的無理要求,就要學會享受獨居時的清閑孤寂。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兩面好,既擁有了天倫之樂,又擁有了自由自在的晚年生活,任何時候,有舍必有得,舍得才會有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