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自己那些生而未發的氣都去哪了?
研究發現,70%的人會以軀體健康受損的方式來消化不良情緒。
也就是說,皮膚成了憤怒、憂傷等負面情緒的一個出口。
長期抑郁寡歡、焦慮煩悶,會使皮膚變得灰暗無光澤;憂愁苦悶的情緒則會導致面容憔悴,眼圈發黑。
所以心情不好會變丑是真的。
01
不要活在他人眼中
之前看過一個視訊,講的是貧民窟的一位奇葩紳士。
明明已經窮得吃不上飯,家里的房子也破敗不堪,卻還要貸款20萬買名牌衣服和首飾,只為了走進菜市場享受他人排山倒海的歡呼聲。
他的妻子抱怨說他已經沉浸在貴公子的身份中無法自拔。
但其實,他是沉浸在了他人眼中。
我們日常生活中雖然沒有這麼夸張,但是也存在這種現象。
比如有的女孩為了買名牌包借下高利貸,有的男孩為了買新款手機不惜犯罪。
他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名牌包和新款手機存在的意義,只是覺得拿在手里讓自己「有面子」。
再往小了說。
很多人平時發了朋友圈之后,會時不時拿出手機,看有沒有人點贊。
這些都是活在他人眼中。
這其中還藏著一個巨大的陷阱:
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是不夠的,還要根據他人的行為,比如尊重、珍視,或是給予特殊待遇,才會真的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
甚至有時候,我們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委曲求全自己。
但其實越是如此,我們在他人眼中越沒有存在感。
我們越是在意他人的看法,就越難心平氣和地面對自己,于是所有內心的情緒都會反映在臉上。
只有當我們不再活在他人眼中,學會愛自己的時候,我們的面容才會舒展,身心才會舒暢,也才能被他人所愛。
02
不要為他人的錯誤買單
以前看《甄嬛傳》的時候,最不喜歡的就是安陵容。
聽到沈眉莊說自己「心狠」,她不敢站出來「懟」回去,只能暗自委屈傷心。
聽到淳兒說自己給皇上繡的寢衣不好,她也不開口,還是回去默默掉淚。
槿汐說安陵容心思細膩,但其實,她是總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沈眉莊和淳兒說錯了話,是她們的問題。錯明明在別人身上,最后心傷的卻是她自己。
這里其實有兩個概念,一個叫「心情邏輯」,一個叫「責任邏輯」。
重視內心動機而不問結果的思考方式被稱為「心情邏輯」。
與之相對的是「責任邏輯」,認為即使動機不壞,只要造成了失敗的結果,就應該受到懲罰。
基于責任邏輯對他人做出評價的人,更容易陷入心靈的困境。
沈眉莊和淳兒雖然說錯了話,但都是無心之過,并不具有攻擊性,如果以「心情邏輯」來思考,大可以作罷。
但安陵容是以「責任邏輯」來思考的,由此一步錯,步步錯。
為別人的錯誤而生氣是不值得的,只會讓自己感到身心疲憊。那些郁結的氣也會漸漸讓我們變得面目可憎。
03
和世界保持適當的距離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推文的姑娘說自己25歲了,沒有房,沒有車,也沒有年入百萬,甚至都沒有年入十萬,覺得自己很失敗。
為什麼覺得失敗呢?
因為現在我們總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年紀輕輕、有車有房、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人。
諸如「做副業半年,月入10萬」「碼字一年,全款買下一套一百平的房子」之類的主題屢見不鮮。
這樣一對比,推文的姑娘確實差得有點遠。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畢業即月入過萬的本科生不到一成,超七成本科生畢業起薪在3000~7000元之間。
但我們就是這樣,很容易因為外界的一些雜亂信息產生憤怒、悔恨、不安、迷惘、嫉妒等情緒。
當信息量越是增加的時候,我們的心緒就越容易亂。
所以有時候我們要和這世界保持適當的距離。
①避免信息焦慮
網絡上的很多信息沒有經過驗證,都不具備真實性,更談不上參考性。
但有時候即便我們意識到了這一點,也很難在看到那些信息的時候保持清醒的頭腦。
所以避免信息焦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 少看信息。
網絡上的信息不會有搜完的一天,通過刷短視訊或者追劇帶來的心理上的滿足感也會不斷減少。
最好的休息是放下手機,與自己獨處。
②避免過于緊張
現代社會的節奏很快,以至于我們有時候是被推著走,很少能停下來休息。
人的神經中有一種「交感神經」,負責主導我們的興奮和緊張感。
當我們的欲望過于強烈時,交感神經就占據了上風。
若想讓心靈安定下來,讓精神集中,我們必須保持適度的緊張感,但同時也要學會適當放松。
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達到一種靈活的平衡狀態。
③避免過度成就
和過于緊張一樣,我們同樣也要小心【過度成就】。
過度成就就是讓你的成績定義你本身。它把你的自我價值建立在你完成了多少事情和做得有多好的基礎上。
當我們接下的工作越多,在完成的過程中也就越容易產生成就感,覺得自己仿佛是個很能干的人。
如果哪天沒有盡可能做得更多,就會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于是促使自己接下許多無法按時完成的工作,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只有當我們學會休息的時候,才能享受到工作的樂趣。
我們更不必用成就來證明自己。
因為我們都很了不起。
④避免無謂比較
隨著各種視訊平台的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分享自己的生活,我們也得以更容易地窺見他人的生活。
而這也讓我們越來越容易與他人進行比較。
與他人比較時,我們往往「輸多贏少」。
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在用自己的日常生活與那些人們選擇在社交媒體上向世界展示的極少數時刻進行比較。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比自己想象得要美好,別讓那些垂頭喪氣的比較破壞了我們的美麗。
04
寫在最后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寫道:
「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麼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你。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
我們要做的,是主動「選擇」好心情,從心里給皮膚和心靈做一場spa。
當我們越來越美,心情自然越來越好;心情越來越好,就會越來越美,如此成為一個正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