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規律,與其擔心、焦慮,不如順其自然。當一個人很老的時候,就應該開了人生的歸途了。
作為普通人的過世,不會產生巨大的反響,但是對于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種傷痛,尤其是在兒女們心中,會留下很多的傷感。
情感的世界,紛紛擾擾,關鍵是「釋懷」。很多事情,坦誠地說一說,彼此都心中有數了,內心就好受多了。
因此,建議老人離世之前,盡快告訴兒女以下幾件事。
02
第一,說清錢財的事,避免家庭紛爭。
春秋時,齊國的大臣晏子,在病入膏肓的時候,對妻子說:「我在柱子上掏了一個洞,里面放了一封信。等兒子長大了,再給他看吧。」
晏子侍奉了齊國的三位君主,勞苦功高。按理說,他會有很多的財富,還有很寬的土地。但是他在老年的時候,把土地都退給公家了,財富也很少。
晏子的兒子長大后,拿出信一看,上面寫著:「布帛不可窮,窮不可飾;牛馬不可窮,窮不可服;士不可窮,窮不可任。」
顯然,晏子說到了錢財的事情,但歸根結底——有志氣的人,靠自己去賺錢,并且根據財富多少來安排生活,注重節儉。
告訴兒女,要傳承「節儉的家風」,這是最大的一筆財富。此外,才是把家里的存折、取錢的方法、老家的土地管理、老屋等告訴兒女,并且做出分配的安排。
老人把主要的遺產分配好了,兒女照辦就行,避免了爭奪財產的可能。
03
第二,說清楚預感到的災禍,善意提醒。
古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一個人在臨終之前,心地一定是善良的,并且看誰都很親切。與此同時,他經歷過不同的時代,對于未來的事情,有自己的預測。因此,把自己預測到的災禍告訴兒女,很有必要。
晉朝時的大臣何曾,每次上朝,看到官員和皇上都是討論小事,一日三餐很奢靡,因此預測到「晉朝熬不了幾代」,并且把自己的擔憂告訴了兒子:「你們這一輩人必殃及禍亂。」
果不其然,晉朝爆發八王之亂,何曾的子孫雖然受到了牽連,但多半得到了保全。孫子何嵩哭著說:「祖父真是大圣人啊。」
詩人陸游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他很擔心宋代的安危,也希望能看到一統天下的好事。因此他告訴兒女們,如果天下穩定了,統一了,就在祭祖的時候,說一說,讓天國的人也開心。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老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兒女,也是對兒女的忠告。一些顧慮,說出來,對兒女是有幫助的,不管預測的事情對不對,都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04
第三,說一說對老伴的安排,表達真情。
夫妻相愛一輩子,當其中一個人要先走一步,那麼剩下的人,要怎麼活呢?
不能回避這樣的問題,而是積極面對。考慮到老伴另外尋找對象的問題、以后的日子和哪一個兒女一起過、錢財上是否足夠、是不是有固定的小窩......雖然這樣的話題,令人揪心,但是不得不說出口。
尤其是在兒女對家財虎視眈眈的情況下,離世之前就交代清楚「老伴的安排」,兒女就只能照辦,畢竟他們要尊重遺囑。
把老伴安排妥當了,過世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痛苦了。后人也會給過世的人點贊,認為這段愛情,值得大家學習。
當然,還要對老伴說一些感激的話。這一生,謝謝老伴不離不棄,一起吃過很多的苦頭,熬過很多的溝溝坎坎,還在年邁的時候,充當了保姆的角色,留下了一起看夕陽的美好的片段。
05
第四,安排自己的后事,建議薄葬。
最近幾年,很多老人選擇了海葬。把骨灰撒入大海,不破壞大自然,不占有土地。
但是,老人過世之前,不愿意海葬,那麼兒女們就不能如此做了。
作為老人,要對兒女說一說,百年之后,自己要選擇哪一種方式落葬,并且盡量簡單一些,不要花很多的錢財。體諒兒女的不容易,不要盲目增加負擔。
我的祖父過世之前,告訴兒女,他已經選擇了墓地,還講了建設墳墓的要求。兒女們都說「太忌諱了」,祖父卻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吉利的事情——從容老去,人生無憂。
安葬的方法、地方,大概的開銷,穿著打扮,個人的喜好,都可以平靜地說一說。只要兒女照辦,就會在「孝順」方面少一些遺憾,并且認為,老人對自己的一生,算是圓滿了。
另外,如果你遇到了「大恩人」,需要告訴兒女,努力去報恩。
06
人生就是百年時光,與其盲目追求長壽,不如從容地過好每一天,提高生活的品質。
好好溝通,是一輩子的修養,也是一個家庭和睦的征兆。
根據現實來說,老人在離世之前,也有一些話,需要帶入到另一個世界,不要說給晚輩聽。
兄弟姐妹之間的仇恨、早已淡化的丑事、對兒女的偏心、家庭之間的紛爭,都不要再提起,仇恨、怨氣帶走了,留下來的,就是家庭的福氣。
有道是,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人老了,要向死而生,盡最大的努力,讓家庭世代都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