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有言:「有風方起浪,無潮水自平。」
風來了,大浪才會出現。沒有潮水的涌動,那江面自然平靜。一切事兒,無論好壞,無論善惡,都是有「前因后果」的。
何謂「因果」? 用物理學來解釋,就是「因果關系」。有一定的先決條件,我們才能得出最后的結果。比如,正是因為存在空氣,我們才能聽到聲音。空氣是因,聽到聲音是果。
人生的一切經歷,也是如此。早年的時候不懂得存錢,總喜歡當月光族,到了中年,就沒有任何的存款。只要一個大病過來,連看醫生的錢都沒有。
這個時候,我們不要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不懂得存錢。 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的。對于普通人而言,有好的準備,才有幸福的余生。
有遠見的人,會在55歲左右種下這些「善因」,晚年多半會結出善果。
一、多給自己存點養老錢,晚年才安穩。
人老了,到底什麼最靠得住呢?不是人,而是物質。人這種生物,就算信誓旦旦,也有可能背叛。 唯有錢財,雖然冰冷,卻能讓人心安。
所謂 「有錢有酒真兄弟,患難何曾見一人」就是這個道理。
有錢有勢的時候,每個人都把我們當成好朋友。哪怕是親人,也會奉承我們。而沒錢沒勢的時候,別說外人會離我們而去,就連親人,也不見得會搭理我們。
錢財,真的就如此重要嗎? 每個人,都是唯利是圖的生物。不然,別人來到我們的身邊,圖我們什麼呢?不過是為了利益罷了。
還未到60歲,我們就該及時存錢了。能存多少,就存多少,盡量不要亂花錢。退休前不存錢,退休后就肯定會吃苦。
錢財,未必能讓人長命百歲,但可以讓人適當活得安穩一點,有尊嚴地做人。
二、要跟身邊人搞好關系,少鬧矛盾。
有句話說得很好, 每個人都想不勞而獲,臨時抱佛腳。殊不知,到了關鍵的時候,你抱佛腳,佛一腳就把你踢開。
在賺錢這件事上,不能臨時抱佛腳。同樣的道理,在感情這件事上,也不能臨時抱佛腳。錢,需要一點一點賺。感情,也需要一點一點來培養。
人到中晚年,我們需要重視這三類人的感情。 首先,是我們跟老伴的感情;其次,是我們跟孩子的感情;第三,是我們跟老朋友們的感情。
老伴,那是我們的人生戰友,也是陪伴我們老去的那個人。早年對他們不好,晚年要想關系和諧,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兒。結婚,不僅僅是為了生孩子,還是為了攜手一生。
跟孩子的感情也是一樣的道理。要想他們孝順,就需要我們與之保持良好的關系。同時,提前教育好他們。 到老了才教育,就沒有作用了。
羅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關系,也不是一天就能培養好的。少跟身邊人鬧矛盾,如此相處下去,晚年的福報才會越來越多。
三、要有「半精明,半糊涂」的態度。
人過五十五,該保持什麼態度比較好呢?其實,我們要有「半精明,半糊涂」的態度。
遇到大事的時候,我們要打醒十二分精神,那就需要精明一點做人。而面對生活的小事,我們還是適當裝糊涂比較好。
為何遇到小事,我們要裝糊涂呢? 家人做錯了一點小事,難道我們要斤斤計較嗎?沒必要斤斤計較。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我們只需要包容、妥協就好。
家庭之所以會鬧矛盾,就是因為很多父母都缺乏「半糊涂」的智慧。精明到了極致,不會讓人得到什麼,只會讓家庭的矛盾頻頻出現,爭斗不休。
俗話說:「難得糊涂。」人生最難得的,不是賺到多少錢,也不是城府有多深,心計有多強,而是懂不懂得讓自己活得糊涂一點。
老子認為,和光同塵。要融入到所處的環境當中,順其自然地活著,簡簡單單做人,就足夠了。
四、養成符合自然規律的作息習慣。
現代人為什麼頻頻生病,為什麼過了五十歲,身體就走下坡路?因為他們的作息習慣,都不符合自然的規律。
有些人透支身體去打工,透支身體去上班,根本就不顧及自己的健康。如此下去,沒有健康作息的他們,終究會面臨「快速衰老」的風險。
人之福氣、精力以及健康,就像是一杯水。如果我們一下子喝太多,透支太多,等杯子中的水沒了,那人就處于「油盡燈枯」的狀態當中了。
要想活得長久,福祿壽皆全,首先就需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比如說, 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運動的時候運動,該休息的時候休息,保持正常的一日三餐,擁有足夠的睡眠時間,那身體絕對好。
至于其他的問題,我們就不要想太多了。五十多歲的時候,身體健康了,那余生,再不濟也能安康如舊,平凡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