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活明白」的人,會在55歲左右,把握這六個好兆頭

li李 2023/02/19 檢舉 我要評論

人到五十,乃是知天命之年。人到六十,乃是耳順之年。這十年的磨礪,會讓一個普通人,重新脫胎換骨。

還未到五十歲,我們總覺得人生也就這個樣子了,沒啥意思。等過了五十歲,我們才發現,也許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就把日子過反了,以至于活得不幸福。

在無數次的反省當中,我們的心逐漸通透了起來,沒有了太多的執念,也沒有了過度的欲望,只剩下對于生活的珍惜。 人活著的每一天,皆是上天的恩賜。

真正「身帶貴氣」的人,會在55歲左右,悟透這六個真相,福報愈發濃厚。

一、接受「一場空」的真相。

《醒世詠》中有言: 「休得爭強來斗勝,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這百年的人生,就跟唱戲曲的舞台一般,而我們都是舞台上的角色。不論是主角,還是配角,或者是跑龍套,都會在舞台閉幕之時,悄然退場。

錢財再多,也要退場;權勢再大,也只能一場空;百年人生再漫長,也不過是大夢一場。說到底, 一切皆是過眼云煙,你我都是過客,終歸是要離開的。

把「一場空」的真相看明白,不是消極,恰恰是積極。試想,到了一定的年紀,還糊里糊涂而活,人生不就留有遺憾了嗎?

二、把「成敗榮辱」看明白。

成功和失敗,本就是一對雙胞胎。只要人經歷了成功,就肯定會面臨失敗。反之,也是如此。沒有人能夠永遠成功,也沒有人會永遠失敗。

只是,我們都對「失敗」二字過分厭惡,所以世人都覺得成功是好事,而失敗是壞事。殊不知, 成功和失敗,都是好事。

你沒有經歷過失敗,又怎麼可能愈挫愈奮,拼了命地往上爬呢? 人生就是一條波浪線。等到了歸去的那一天,這條波浪線平直了,人生就結束了。

好好享受每一次成功和失敗的過程,好好體會身處于榮譽和恥辱當中的滋味。人生百般滋味,終究要體會一次。 這不是命運殘酷,而是天道仁慈。

三、不再糾結于「壽命長短」。

當有一天,我們把「命」看懂了,就會萌發出這麼一種感覺, 生死不是普通人所能掌控的,活到多少歲,也是要看天意的。

有些人走著走著就發財了,有些人吃著青菜白飯就長壽了,有些人一個不小心就出交通事故了,有些人吃著山珍海味還是遺憾而終......

這塵世間,出現了太多的人,到最后,他們都會消失,一切都是時間的問題。 對于時間,沒必要過分執著,既然改變不了,那就別想太多。

不論壽命有多長,是否活到一百歲,認真把當下的日子過好,既不奢求什麼,也不強迫什麼。如此,自然而來,自然而去,和光同塵,乃是真相。

四、不再盲目「內耗」。

人過五十,最忌諱的,便是「內耗」。別人無法消耗我們的精力,只有我們自己,才會消耗身體內部的能量,搞垮本就脆弱的心態。

「內耗」二字,我們都很熟悉,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內耗的經歷者。只是,有些人的內耗比較輕微,而有些人的內耗比較嚴重。

內耗輕微的人,凡事看得開,也不會計較什麼,樂呵樂呵就過去了。反之,內耗嚴重的人,會過度敏感,多了玻璃心,而少了淡然心。

減緩內耗的最好方式,便是 「少想多做」。不該胡思亂想,那就不要想太多。要知道,思緒太重,雜念太多,始終不是什麼好事。

五、「回歸」到自己的天地當中。

有心理學家認為, 人們對于「合群」的向往之情,會從年輕時候的熱烈,到中年時候的淡漠,再到晚年時候的無所謂。

淡漠一點做人,不再對「群體」有太多的期待,這到底是好事呢,還是壞事呢?在不少人的眼中,不合群的人,都是異類。

確實,我們都是異類。試想,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和特性,不是異類,難道是流水線的標準產品嗎?

說到底,所有的合群,都只是為了滿足內心的敏感和虛榮。當某一天,你不再合群了,回歸到自己的一方天地當中,說明你逐漸成熟了。

六、從追求富貴,到追求快樂和平安。

人這輩子,就只有兩個終極的追求, 一曰快樂,二曰平安。

之所以要活得快樂,就是因為眾生實苦,如果連內心都不快樂,那活著又有什麼意思呢?

之所以要追求平安,就是因為人生的每分每秒,都格外珍貴,那平平安安做人就足夠了。

富貴什麼的,皆是身外之物。我們需要有一些錢財,但沒必要渴求太多。 夠錢用,有平安,日子順,能安穩,余生便有福了。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