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卷首語
家,常被稱為避風港,可以抵御世間萬難,帶給人們內心溫暖。而有的人,一生的風風雨雨卻是因為這個家而來。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父母最后都會得到子女的善待。
那些不孝順的「白眼狼」,少不了要被街坊鄰居,還有親戚朋友說道幾句。
養育之恩大于天,能夠讓子女寧愿背負罵名,也不想與父母來往的原因,恐怕要從做父母的身上尋找了。
兒女不孝順,有時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離不開父母的影響。生活中,那些不被孝順的父母,大多做過以下事,晚年受苦都是自找的。
02、對子女打擊太多,子女能力低
《追風箏的人》中有這樣一句話:「孩子不是圖畫冊,父母不能只顧著畫上自己的色彩。」
原生家庭的影響會伴隨一生,有些傷害一旦造成,就像無法愈合的傷疤。
于子女而言,有一種父母,無論他做得有多好,無論他多麼努力取悅父母,最后迎來的都是父母的打擊與嘲諷。
有些父母,之所以百般打擊子女,是為了讓他們獲得動力,更好地前行。以免,他們獲得成就,就洋洋得意,就驕傲。
但是,父母對子女的打擊,不認可,會讓子女習慣性對自我產生懷疑。父母的每一次打擊,都是在子女心里的傷口上撒鹽。
子女不是父母情緒的過濾器,父母對子女百般打壓,會讓他們變得不自信,以至于在往后的生活中,做事畏首畏尾,能力低,賺不到錢。
成年后,一個連自己的溫飽都成問題的人,更別說再要求他們來孝順父母了。
03、對子女溺愛,導致依賴心理太強
一個人,辛苦半生,拉扯孩子長大,最后卻落得個孤苦無依的下場,大多是因為太過于溺愛子女了。
在電視劇《安家》中,老嚴夫婦都是老實人,為了能培養出兒子,起早貪黑賣早餐。
兒子成家想要房子,老嚴夫婦拿出了自己全部的存款買下了房子,然而兒子卻不懂得感恩。
「利用」完父母后,竟然要求他們離開自己的新家,他要和妻子與丈母娘同住。
人生路上,對子女無條件地寵溺,只會導致子女覺得,你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不會從心底懂得感恩父母。
莎士比亞說過:「丑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
有的父母,傾盡所有對子女溺愛,導致他們依賴心理太強,沒有擔當,內心缺乏責任感。
而且在溺愛中成長的孩子,大多都比較自私,不會為父母考慮。在父母老去時,他們又怎麼會心甘情愿接下父母養老的責任。
04、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子女模仿
家風,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些行為,在潛移默化中會影響子女的三觀的形成。
如若,父母是不孝順的人,那麼,他的子女也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在他們老去之后,不用心孝順他們。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很多父母都以為孩子在小的時候,是不記事的,也不會意識到。所以,在生活中,并沒有做到以身作則,也沒有正視自己的一言一行會對子女的成長,產生直接的影響。
有的人,老了,不被子女孝順,是因為,他在年輕的時候,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沒有尊敬老人。甚至,在生活中,虧待了父母,苛待了親人。
子女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等到他們長大了,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父母。
05、不曾陪伴兒女,有血緣關系,沒情分
親情,是與生俱來的血緣關系。但是,親子之間的關系,是需要經營的。
如果,做父母的,沒有盡到相應的責任,不曾陪伴過兒女,不參與他們的成長過程,就算有血緣關系,彼此之間也很陌生。
父母多陪伴子女,子女對父母有愛,彼此之間的感情深厚,才會在人生路上,互幫互助。
沒有付出的親情,顯然只是有著血緣關系的陌生人。子女也不會想著去孝順,與自己沒有感情的父母。
父母,不曾陪伴過兒女,即使有血緣關系,但沒情分,關系自然也就疏遠了。
人生路上,子女的成長,只有一次。不管,多麼無奈,多麼忙碌,都請抽出時間,陪伴兒女成長。
06、總結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會為子女未來與自己的相處埋下一顆地雷。
人和人之間的感情都是相互的,尊重與愛是根本。父母慈愛當家,用良好的教育方式,對待子女,子女才會孝順。
父母與子女緣分一場,彼此之間,請好好珍惜緣分,別讓家人成為了仇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