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慈悲,能化解一切嗔恨。
古人云:人以氣為主,于內為精神,于外為行色。
氣,是修養之道,也是儒釋道文化的重要概念。
儒家修正氣以治世,道家養清氣以治身,佛家化怨氣以治心。
這是古人的處世智慧,也是今人的修養哲學。
當你掌握了這三種修養智慧,自能明智通達,富足安然。
01
修正氣
《周易·系辭》有言: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君子內修正氣,外遵禮數,自然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清代三朝元老朱軾,為人正直,深受朝廷信任。
康熙年間,朱軾出任陜西學政,得知每年鄉試有一個「潛規則」,需要向負責審核的禮部交一筆「冊費」。
朱軾不愿同流合污,拒絕上交「冊費」,不想反被陷害,受到降級處分。
好在朝廷查明了真相,不僅廢掉了陋習,讓他官復原職,還嘉慰他清正老實。
雍正年間,他被欽定為科考的主考官,侍郎劉碧為副考官。
劉碧經不起重金誘惑,將考題泄露給了官員。
而朱軾不僅沒收禮,還連夜帶著行賄禮單進宮面陳,奏請皇上重新出題。
考試結束后,雍正帝贊賞他「盡撥佳文,摒除弊端」,并特賜他「朝堂良佐」的御匾。
侍郎劉碧及其施賄官員,則受到了雍正帝的嚴肅處理。
《論語·學而》說道: 有機智之巧,必有機智之敗。
投機取巧,必招禍端;心有衡尺,才能坦然于世。
行走于世間,品性正直,永遠是最好的通行證。
左宗棠49歲創建楚軍,在江寧擔任兩江總督。
聲望、權勢皆握手中,但他從來沒有用職權為自己家族謀利益。
反而把他的大部分俸祿,拿來幫人解困,資助清王朝公共事業。
率軍出征期間,他與將士同吃同住;軍餉拖欠,他也會自掏腰包補貼。
他每年可獲得4萬兩的俸祿,但他平時從不食山珍海味,冬天也只穿最普通的衣袍。
左宗棠這一生正直無私,不僅贏得了軍心,還做到了正一品官銜的東閣大學士。
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胸懷正氣,才能行穩致遠。
再大的權勢,再精明的手段,都比不過做人正直,做事靠譜。
在心中修正氣,就是在生活中種福氣。
心寬體正,不愧于心,才能食之香甜,寢之亦安。
02
養清氣
道家有言:清氣,可蓄人體之元氣,乃長壽之道也。
養清氣,就是養壽命。
國學大師梁簌溟年少時體弱多病,離不開湯藥。
二十歲后,為了調養身體,他開始食素,自己制定飲食計劃;并堅持每日早起按摩,健脾養胃。
只要一有空閑,便盤腿打坐,放松大腦,舒緩神經。
無論何時,他都保持著從容的姿態,不讓外界紛紜擾亂自己的內心。
得益于這種清凈有序的生活習慣,他最終活到了95歲。
梁簌溟曾在隨筆中寫道:
做人就是要調整自己,心情平和、內心清凈,這是改變氣質的根本功夫。
養氣以凈,淡泊于性。
當清氣存于體,化于心,便是一個人最好的狀態。
詩人林逋隱居于西湖孤山,過著一人漁樵耕讀的生活。
他獨愛梅花,便開田種梅,花開賞花,梅熟賣梅。
他馴養了兩只仙鶴,偶爾友人到訪,仆童便以鶴報信;閑暇無事時,他便觀鶴起舞。
林逋還常常握書煮酒,飲至微醺,便放書打盹;興之所至,便乘船游覽西湖,尋幽訪古。
他一生都遠離紅塵,心境澄澈,充實富足。
老子說:清凈為天下正。
心若清凈,便能神清目明,自在安然。
世界紛繁復雜,一點虛名誘惑,就足以讓人喪失定力。
唯有養足清氣,不起心,不動念,才不至于在這個浮華的世界里遺失自己。
03
化怨氣
佛家有三毒,名為貪、嗔、癡。
其中,嗔是地獄之源,是三毒中最難以擺脫和根治的心病。
因嗔怒而起的怨念仇恨,最終只會害人傷己。
東漢時期,蘇不韋的父親蘇謙被同僚李皓殘害致死,蘇不韋心懷怨恨,從此走上了復仇之路。
18歲的他,把父親下葬、母親安頓好后,便改名換姓,招募刺客,刺殺李皓。
然而李皓命大,他幾次都未得手。
于是,他遣人挖地洞到李皓家宅,殺了李皓的妻兒,讓李皓活在恐懼中。
又挖了李家的老墳,取了李皓父親的人頭去集市上示眾。
李皓知道后,心如刀絞、又氣又恨,卻不敢聲張,沒過多久就吐血而亡。
而蘇不韋也早在仇恨的折磨下,變得陰暗冷血,麻木不仁。
佛陀曾對一位年輕的婆羅門說:
「以嗔怒來回應嗔怒,這是惡劣的人,惡劣的事。
不以嗔怒回應嗔怒的人,才能贏得最難贏的戰爭。」
嗔怒,是惡行之始。
你若心狹如牢,它便將你侵蝕殆盡;你若心寬似海,它便還你風平浪靜。
唐代官員婁師德,為人十分寬厚。
但狄仁杰一直瞧不起他,認為他惺惺作態,還屢次排擠他到外地做官。
後來,狄仁杰入京做宰相。
武則天見他對婁師德很是不屑,十分詫異,便告訴狄仁杰,他之所以能站在朝堂上,正是婁師德的舉薦。
原來,面對狄仁杰的嘲諷,婁師德從不辯解和仇恨,反而以德報怨,推薦其入京。
而狄仁杰知道真相后,自嘆不如,此后再也沒說過婁師德的不是。
佛說:唯有慈悲,能化解一切嗔恨。
人之辱我謗我不可避免,容之退之,便是保全自身最好的方法。
回擊傷害,只會倍受傷害。
修一顆兼容之心,化怨氣為和氣,既是寬容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
修正氣,養清氣,化怨氣,是我們一生的修行。
當你內心修得這「三氣」,即便世事顛簸,依舊可以活得沉穩自在。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