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絕大多數的事情,都是有因果關系的。
一個人做了什麼,就會得到什麼,或者以另一種方式出現結果。
通常,一人做事一人當;一代人管好一代人。
作為家庭來說,很多因果關系,就會連綿不絕地出現,子孫后代要為祖輩的言行舉止負責。
以下三種不幸,祖輩種下的因,子孫報應的果,有一種都要盡早改正。
01
祖輩的陋習,子孫在「學習」。
有這樣一句諺語:「孩子不明理等于是果子酸了;果子酸了要在樹根上下功夫。」
為什麼很多孩子調皮搗蛋,還很沒有禮貌,或者有小偷小摸的行為、抱著手機不放。大人看到這樣的孩子,就很討厭,但是大人有沒有想過,這一切,都是大人自己教的。
孩子出生,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什麼都不懂。
孩子的第一步是父母扶著走的,第一句話是父母教的,上學第一天是父母送去的,孩子的一日三餐是父母給的。
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孩子就從父母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包括「陋習」。
五代十國時期,高季興建立了 南平國。
雖然國家很小,還被西蜀、南唐等強國包圍,但是高季興卻活得有滋有味。
他處事的習慣,就是 「風吹兩邊倒」。鄰國人做貿易,從他的眼皮底下過,就得「榨取」一些,就是貢品也不會放過。
若是鄰國派軍來索要,他馬上就認慫,給人賠禮道歉,息事寧人。
他過世之后,兒子高從誨繼位,把「風吹兩邊倒」的做法,發揮得更加厲害,并且搶奪財物之后,臉上都沒有了羞愧之色。
其他的國家勵精圖治,而南平國一直用雕蟲小技,因而落寞了,被宋朝打敗。
很喜歡一段話:「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
父母對爺爺奶奶怒吼,就別指望兒女會孝順;父母好吃懶做,就不要指望兒女會勤快;父母荒淫無度,就不要指望兒女會珍惜緣分......
要明白,孩子養成了陋習,後來要改正,是很難的,最好是一開始就「學不到、無從學習」。
02
祖輩的仇恨,子孫在「報復」。
在很多電視劇里,我們會到這樣一句話:「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若是父母受到了傷害,子孫會想盡辦法去報仇。
以此類推,祖輩把某些仇恨,交代給了晚輩,那麼晚輩就會牢記在心,從而埋下仇恨的種子,想盡辦法去做打擊報復的事情。
春秋時的楚平王,聽了奸臣的話,搶走兒子的妻子,還謀害了忠臣伍奢、伍尚。
伍奢的兒子伍子胥逃到吳國,然后想盡辦法得到吳王的信任,帶兵攻入楚國的郢城,差點就讓楚國滅亡了。
看到楚國生靈涂炭,我們很心痛。但是更心痛的是,伍子胥和楚平王之間的仇恨——冤冤相報何時了?
老祖宗告誡我們:「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為什麼到處都有仇家,總是想著報仇雪恨。其實是自己做了虧心、不理智、不道德的事情。
一個老人最大的愚蠢,就是把「仇恨」當成了傳家寶。
要知道,老人慫恿子孫去報仇的時候,其實是讓子孫變成亡命之徒。哪怕是人與人之間的過節,都不能留給子孫。
比方說,鄰居之間吵架了,老人受了委屈,千萬不要指使兒女去鄰居家鬧事;就是子孫要去鬧一鬧,老人都要勸說。
鄰里相處愉快了,子孫居住的環境才會和諧。若是不愉快,老人應該想辦法去改善。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笑容,少一些計較,哪能有什麼深仇大恨?
人老了,其言也善,其行也良,才是對的。
03
祖輩的缺德,子孫在「承受」。
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善」,主要指的是德行。
可是很多老人,在中年的時候,就忘記了德行,到老的時候,也不知道改正,從而子孫為此「反復糾正」,被貼上「壞人的兒子、女兒」的標簽。
春秋時的夏姬,丈夫過世之后,她和陳國的君王、兩位大臣,私情泛濫,導致兒子夏征舒非常難受,然后起兵謀反。
夏征舒兵敗身亡,夏姬被楚軍擄走,家庭因此失敗。
南宋的秦檜,陷害忠良,後來他的子孫參加科考,都會被人歧視,難以被采用。當有人說,「我是秦檜的子孫」的時候,一準會被人唾棄。
老人借錢不還、欺負好人、作奸犯科、有牢獄之災、成為某個惡性事件的主角,都會坑害到子孫。
有了一個缺德的老人,子孫要學好,都難上加難。外人對子孫的善意,是懷疑的、鄙夷的。
隨時要記住一條做人的標準:子孫比你強,說明你有德,否則就是無德。
04
如何避免最壞的因果呢?需要幾代人一起努力,積極以上率下。
第一,老人堅持「一日三省吾身」,不斷修正自己。還要讓外人給自己提建議,讓子孫來批評。不要一直憑經驗辦事,根據習慣去生活。
第二,主動向周圍的好人學習,并且和好人做朋友。若是遇到小人,就遠遠地躲開。家庭的圈子,正能量滿滿,子孫變壞的可能性就小了。
第三,在有生之年,把所有的矛盾都化解,而不是帶到棺材里,任由子孫去做什麼;更不要反復告訴子孫,對某某要報仇。
第四,作為子孫要明斷是非,不要對祖先的東西,全部接納,擇其善者而從之。
理想中的老人,是慈悲的,對晚輩的無限關愛的。
現實中的老人,很多都會做缺德事,根本不會對晚輩負責。
原生家庭有很多種,但是年輕人都要學會自主生活,對于德行,承上啟下,對于惡行,該扔就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