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賢者認為,吃苦等于吃補。
人活一世,就不可能不受苦。 該吃的苦,不可避免。而不該吃的苦,自然也不會吃。只是,對于該吃的苦,我們不該回避,而應該坦然面對。
苦難降臨,還要心甘情愿接受,這真的有意義嗎?從人性弱點的角度來說,確實沒意義。而從生命長度的角度來說,那是有意義的。
沒有接觸過黑暗,又如何能夠擁抱光明;沒有吃過生活的苦,又如何能夠珍惜命運賦予的甜;沒有見識過世道人心,又如何能夠活得通透。
這,其實就是老子所說的「福禍相依」。福氣和禍患,都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相互轉換的。這一刻,也許是苦,而下一刻,很有可能變甜。
對于一些有「安穩命」的人來說,他們在享福之前,肯定會遇到一些阻礙。 這些阻礙,看似是不幸,實際上是來「渡」他們的。
一個人,在50歲左右「熬過」這些苦,證明老天想讓他晚年安穩,歲月無憂。
一、熬過「欲望」的苦。
有人形容,這是一個「物欲橫流」的世道。不論是普通人,還是精英,終其一生都為了「錢財名利」而掙扎,難以擺脫欲望的枷鎖。
物欲橫流,那是有兩面性的。 適當的物欲橫流,能夠激發人們的「向上」之心,積極進取。而過度的物欲橫流,將會扭曲人們的心態。
在今時今日,不少人會為了錢財名利而改變原則,不少人會為了利益而翻臉不認人。到頭來,自己非但賺不到錢,還成為了孤家寡人。
30歲的時候,我們可以適度放大欲望。 而到了50歲,是時候要收斂「物欲橫流」的內心了。要知道,欲念如淵,吞噬了不少人。
吃點欲望的苦頭,在江湖當中碰一碰壁,其實也是好事。 至少,吃過虧了,才會明白「知足常樂」的珍貴。
人過五十,做個「欲望適度」的人,注定晚年安好。
二、熬過「大起大落」的苦。
人生一世,無法避免的,就是「成敗」。有些時候你成功了,但在未來的某一刻,你也會面臨「失敗」。
成功還好說,這是每個人都期待的。而失敗,就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了。不少人在失敗面前,都活得垂頭喪氣,跟丟了魂一般。
失敗讓人「丟了魂」,根源就在于人們放不下。人生就像品茶,一浮一沉才正常。如果有一天,只剩下浮,而沒有沉,就證明要來大問題了。
就像生病一樣。有些人多年沒有生過病。沒想到,這次一來,就來了場大病。如此,人們就得承受「大起大落」的命運考驗。
對于成敗,沒必要過分糾結。 能成,這是自己的幸運。而不能成,也只能說是天意了。天有這個安排,自有它的用意。
也許,老天讓你在這里失敗,而在那里享福。這,不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嗎?
三、熬過「感情糾結」的苦。
人越老,越薄情。再怎麼重感情的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也會平息內心的交際之火,越活越平淡,沒有了以往的感情追求。
為什麼人們會越活越薄情,而不會越活越深情呢? 因為經歷多了,感悟深了,見識廣了,自然就做不到「深情」了。
對于一些親朋好友,以往還經常打電話聯系他們。後來,被他們背叛算計了,我們也看透了這人情關系,就絕對不會跟他們有太多的往來。
哪怕被人指責,說我們不會做人,沒有感情,但我們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沒有任何的改變。 在我們看來,有些事兒,不必解釋,經歷過了自然就懂。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50歲之前,重視跟任何人的感情。50歲之后,只重視跟家人的感情。
對于外人,沒必要付出太多的真心。對于家人,理應好好珍惜。讓感情變得「精準」,而不是「泛濫」,這是老天賦予我們的中年考驗。
四、熬過「求而不得」的苦。
明代帝師劉伯溫有言: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紅塵一切事兒,又怎麼可能會完全「順遂心意」呢?既然做不到,那我們不妨做個 「接納現實,享受平淡」的普通人。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人祈求老天,希望老天滿足他的愿望。老天就問,你的愿望,到底是什麼呢?
這個人說,我希望下輩子,可以去到一個有錢、有權、有勢的家庭當中。父母對我好,全家其樂融融,每個人都安康如舊,福祿壽到老。
老天聽了這番話,沒有搭理他。在老天看來,如果真的有如此完美的人生,為什麼自己不去,而讓你去呢?
就連老天,也不是圓滿的,又何談塵世間的普通人呢?人,熬過「求而不得」的苦,活得知足一點。或許,福緣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