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的人生是甜的。
雖然痛苦是避不掉的,但我們卻可以憑著個人的努力去選擇它出現的時間和存在的長短。
凡事都有因果,這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
一個人后半生的模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前半生做出的選擇。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會認為來日方長,今天選錯了,明天還可以改。
卻突然有一天發現,有些事情錯了就是錯了,根本來不及更改。
時光離去的腳步是慌張的,結局常常令人措手不及。
我們沒有辦法更改過去,能做的只有守好現在。
其實中年來得很快,一轉眼生命已經進入下半場。
總有一些事情是我們躲閃不掉的,人到三十還覺得自己是個孩子,人到四十依舊有些幼稚。
突然有一天到了五十,這才慌慌張張地發現,童年已經離得很遠,暮年卻在步步逼近。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常態。每個人都無法常在不離去,讓人感到難過的不是變老,而是老了之后依舊吃苦,一生都活在痛苦之中。
有的人一生都不懂得拒絕,所以生命中沒有自我。
看別人眼色行事的人生,注定充滿傷痛。
人活到一定的歲數,一定要懂得拒絕。活出自我,才能活出生命的磅礴。
一個人若不想苦一輩子,在四十到五十歲時要懂得拒絕以下三件事,尤其是第三件。
拒絕無用社交
列夫·托爾斯泰說:「一個人必須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費在任何別的事情上。」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究竟是什麼?有很多人不知道答案,甚至還有一部分人壓根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其實,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自己,認識自己,并成全自己。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需要大量的社交,社交是找尋的過程,你能清晰地感受到與哪一類人同頻,與哪一類人不合群。
隨后在長久地篩選和關系的磨合中,逐漸發現自己,而后努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當你找到自己之后,就應該明白人生的下半場是用來成全自己的。
人到中年一定要學會拒絕無用的社交。
拒絕無私付出
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身邊有一個,甚至一群,愿意無私付出的人。
這種想法不僅自私還荒謬。
無私付出者要麼是討好型人格,要麼就是用情至深。
人到中年,一定不要讓自己的形象在別人心目中是「濫好人」。
討好型的人內心深處藏著自卑和懦弱,太過希望用討好的方式來感動他人,結果卻常常事與愿違。
人到中年的討好或用情至深皆沒有任何意義,只會讓自己的顏面掃地。有些人你越是對他好,他便越認為在這份關系里是他在施舍你。
一個成熟的中年人,無論自己混得怎麼樣,都不會去討好別人。
拒絕自我消耗
莎士比亞說:「一個人思慮太多,就會失去做人的樂趣。」
做人謹慎是一個好習慣,但過于謹慎就會讓日子變得糟糕。
人生中有很多悲慘的事情,并不是因為事情本身在發展的過程中出了某些亂子,而是當事人不斷地胡思亂想,給心靈套上了枷鎖,才導致最終糟糕的結果。
人一定要學會接納自己,尤其是人到中年以后。
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有比你更加優秀的人,所以不要盲目攀比,更不要輕視自己。
每個人的存在都有獨屬于他的意義,拒絕同別人比,拒絕自我消耗,是生而為人必須要明白的課題。
你可以被別人討厭,但請永遠不要討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