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詠》中有言:「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聰明,很有謀略。而在老天看來,這一切,都不過是「小兒科」罷了。 人縱有千算萬算,也不及天之一算。
人,與其太過于精明,不如活得「笨」一點比較好。這里談到的「笨」,不是讓人糊里糊涂做人,而是讓人「大智若愚」,沒必要表現得太精明。
就連千古大文豪蘇軾,也感慨: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每個人都想養一個聰明的孩子,但我自己已經被聰明耽誤了一輩子了。身為父母,只想我的孩子能夠 愚魯一點,無災無難活到老。
人老了,在這幾個地方表現得「笨」一點,命,也就得以長久了。
一、對于爛人爛事,別管太多。
所謂「閑事莫管,閑人莫理。」
跟自己毫無關系的事兒,就不要管太多了。至于閑人,及時疏遠就好,沒必要跟他們扯上什麼關系。對于普通人來說,遠離閑人爛事,才是真相。
人們都不理解,不是多個朋友多條路嗎?為什麼我們還要遠離爛人爛事呢?只能說, 閑人和爛人,都不是朋友,而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
面對過客,無論你怎麼挽留他們,他們依舊會離你而去,因為他們本就跟你沒有什麼緣分。唯有面對真正的有緣人,我們的挽留,才有意義。
絕大多數人就是想不通這一點, 非要自作聰明,去招惹毫無意義的爛人爛事,最后惹得一身腥。這,就是所謂的「聰明反被聰明誤」。
人在江湖,內心聰明點,但表面上「笨」一點,相信你能躲避無數的是非和災禍。
二、切勿與他人爭論,少干預別人的想法。
有道是 「要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遇到勢均力敵的對手,那我們就該與之博弈一場,戰個痛快。而遇到跟我們毫無關系的傻瓜,那就不要跟他們說太多了,避免惹禍上身。
隔壁小區的李先生是一個特別喜歡「多管閑事」的人。他只要發現,別人的想法出現問題,就會跟別人爭論一場,希望別人可以改過來。
也就是這種「勸人改變」的行為,給他招來了不少人的仇視。單位中的同事,也跟他勢同水火,他也成為了單位中的眾矢之的。
李先生不明白,干預別人的想法,跟別人爭論太多,就是在踐踏別人的底線。哪怕他的動機是好的,別人對他也不會有任何的好感。
一旦產生了爭論,我們最好別逞口頭上的威風,而該收斂個人的鋒芒,放下助人的情節,做個安分守己的人就好。
三、有些事,看破了,就不要說破。
隨著人性心理的愈發急躁,隨著戾氣的逐漸增多,我們發現,不少人都活成了「憤世嫉俗」的樣子,看破了,還要說破。
這種「看破又說破」的行為,那是很可笑的。試想,我們都看明白了,別人又怎麼可能沒有看明白呢?哪怕別人看不明白,貌似也跟我們毫無關系。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我們之所以惹來那麼多的是非和麻煩,還干了不該干的事兒,就是因為我們成為了「出頭鳥」。
不論在什麼時候,槍打出頭鳥都是人間現實,也是難以改變的鐵律。如此,我們就該收斂周身的戾氣,不要太過于憤世嫉俗。
首先,對于沒有能力改變現實的普通人來說,憤世嫉俗也改變不了什麼,不如守口如瓶。其次,不該做,且得罪人的事兒,就不要做,不然容易吃力不討好。
真正「大智若愚」的人,會看清楚一切的真相,而又樂呵樂呵地生活。他們知道,既然改變不了現實,那就接受現實。
四、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自得其樂。
有一位老人家說過, 人生有三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天倫之樂。
自己能賺多少錢,就過多少錢的生活,不要總是欲求不得,或者算計別人,沒必要。 該是你的,別人搶不走。而不屬于你的,別人也得不到。此乃知足常樂。
如何活著,才算幸福呢?那就是要「取悅自己」。自己想做什麼,那就去做什麼,不要管別人怎麼想。 忘卻一切名聲、議論和眼光,那你就幸福了。此乃自得其樂。
人老了,看到一家幾口人團團圓圓,各有各的追求和目標,那我們就該心滿意足了。在溫馨的家庭中活著,我們盡量 糊涂點,少管閑事。此乃天倫之樂。
真正「大智若愚」的人,或許會給人一種愚笨的感覺,但他們知道,只要守好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安安心心過日子,那就足夠了。
所謂「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人生在世,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