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叔本華說過,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沒有人可以避免。而庸俗,則是放棄孤獨后的唯一選擇。在這世上,終究是庸俗的人多于孤獨的人。
人,為什麼不喜歡孤獨呢? 首先,不是所有人都有孤獨的能力。其次,人們都認為孤獨者是異類,就會排斥孤獨。第三,孤獨者,顯得格格不入。
特別是在人情社會當中,人們會以「合不合群」為標準,去評價一個人是否正常。合群者,就是正常人。而不合群者,就是異常人。
就是因為這種「死板標準」,所以不少人都只能 戴著面具去做人,根本就不敢摘下面具,真真實實地活著。于是乎,絕大多數人都活得特別痛苦。
而隨著人之年歲的增長,閱歷逐漸加深,人們將擺脫世俗的束縛,不在乎他人的評價和看法,越活越瀟灑。
02
人到五十,早已不在乎所謂的朋友了。
在五十歲前后,人們的交友態度會發生巨大的轉變。從50歲之前的特別在乎,變成50歲之后的特別不在乎,仿佛跟變了一個人似的。
單位的老劉,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社交達人」, 不是昨天參加飯局,就是今天去應酬,或者明天去跟別人喝酒,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滿滿的。
在40歲那年,他還感慨地說,沒有朋友,人生根本就沒有意義。在他看來,多個朋友多條路,沒有朋友的人都特別奇葩。
五年過去了,老劉突發疾病進了醫院。由于手頭上的現金不夠,所以老劉就聯系這些「好朋友」,希望他們能施以援手,幫自己一把。
這一幫朋友, 一聽到老劉住院了,還來借錢,就立馬掛了電話,還在微信上拉黑了老劉,仿佛跟不認識老劉一樣。就是這樣的舉動,讓老劉覺得心寒。
幸好父母和岳父岳母都湊了點錢,才讓他渡過了難關。那一刻,他才徹底明白, 所謂的朋友,都是靠不住的。唯有愛自己的家人,才信得過。
03
人到五十,早已不在乎所謂的親戚了。
網絡上有一句話,你所重視的親戚,不過是熟悉的陌生人罷了。
我們跟親戚熟悉,是因為雙方都有一定的血緣關系。而跟親戚陌生,是因為雙方都沒有太深厚的感情,一直在逢場作戲。
跟親戚的關系,那是特別矛盾的。 你靠得太近,別人就會跟你攀比,見不得你過得好。而你離得太遠,別人就會覺得你不重視感情。
最可怕的,還是「見不得人好」這個問題。所謂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就是這個道理。
你有錢,別人就抱你的大腿,但內心希望你快點倒霉。而你沒錢,別人就瞧不起你,還在一旁偷笑,滿是嘲諷和嫌棄。
你也很疑惑,為什麼親戚會如此現實呢?因為 人性當中存在「就近傷害」的特點。人與人之間靠得太近,就是一場劫難。
04
人到五十,逐漸回歸到自我的天地當中。
《增廣賢文》有言: 「鬧市賺錢,靜處安身。來如風雨,去似微塵。」
年輕的時候,我們需要在熱鬧的市集當中賺錢,融入到如大染缸一般的社會當中。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該回歸到安靜的天地當中了。
早年,我們要做人生的加法,結交各路的朋友,因為我們還年輕,沒有見識過人性本惡,那見識一下也挺好。 中年,我們要做人生的減法,獨處地活著。
獨處,看似是壞事,看似給人一種不合群的感覺。但是,已然歷經滄桑的人會認為, 一個人自由自在地活著,比一群人混搭在一起要強。
自己想吃什麼,就去吃什麼。想什麼時候爬山,就什麼時候爬山。想安靜地活著,那就安靜地活著,不需要征求團隊的意見,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
別人怎麼想,那是別人的事兒,跟我們毫無關系。要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高品質的獨處,早已勝過人間無數。
人就是這個樣子,不曾經歷,就只會成為綿羊。有所經歷,才能活成孤狼的樣子。
05
寫到最后
亞里士多德說過, 離群索居者,不是神靈,就是野獸。
我們當不成現實世界的神靈,那就當內心世界的神靈。活在內心那片干凈的天地當中,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掙脫了世俗的束縛。
現代人之所以過得不夠快樂,一大部分的原因,就在于他們 不懂得為了自己而活,總是活在別人的眼皮子底下,又有什麼價值呢?
重視別人的看法, 不見得能得到什麼。而不重視別人的看法,反而可以活得更舒心,更愜意,就好比「莊周夢蝶」一樣,享受到真正的瀟灑和自由。
往后余生,做個「離群索居者」,聽從本心過好每一天,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