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不如近鄰。
退休之后,和鄰居相處的時間也無形中多了起來。
從前只是匆匆而過,打個招呼。如今,或許還能幫個「小忙」,以融洽鄰里關系。
但萬事皆有度,一旦越界,很有可能好心辦壞事,讓雙方都很難堪。
01
幫忙照看小孩。
很多人退休之后,便覺得「空落落」的,兒女都不在身邊,孫輩們要麼上學,要麼有人帶。自己沒有了工作的負累,突然之間「閑」下來,還真不知道如何打發時間。
就算將晨練和晚上跳廣場舞的時間一再拉長,還是「很有空」。此時,如果有小孩陪伴,一點都不會覺得「添麻煩」,反倒是讓冷清的家變得熱鬧起來。
于是,有人很樂意幫鄰居照看小孩,短則幾十分鐘,一個小時,長則一整天,或者一個星期。因為不計較成本,不計較得失,總能各取所需,雙方都滿意。
但這份「借來的幸福」,只能偶爾嘗試,千萬不可形成依賴。
久住難為人。不管鄰居是如何通情達理,自己又是多麼善解人意,小孩子是很難體會到這一點的,他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只要有一點點委屈,也會覺得是天大的事情,從而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讓人不免遐想連篇。
更不用說,在對于孩子玩游戲、看書學習以及做作業方面的引導了。你所推崇的,也許就是別人所鄙棄的;你所排斥的,或許正是人家的「心頭好」。
到最后,費心費力,還可能鬧個不愉快,大人、小孩都難受,這樣純屬「自討苦吃」的事情,能躲多遠就躲多遠,別惹麻煩上身。
02
幫忙調解家庭矛盾。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你不是當事人,你永遠不知道內情有多麼復雜。
鄰居之間交往,除了噓寒問暖,更多的就是「訴苦」,但凡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只要不如自己的意,便各種吐槽,以求得共鳴。
在這些形成「小圈子」的人群中,總有人甘于充當「老師」,為他人指點迷津。
退休之后,如果鄰里關系融洽,深得鄰居信賴,彼此像走親戚一樣,時常串門,發生家庭矛盾時,還非要請你來評評理,這就尷尬了。
畢竟「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正在氣頭上的一家人,話說得再難聽,矛盾斗狠斗氣只是一時,重歸于好才是常態。
作為一個局外人,不管如何說「公道話」,如何左右討好,也只不過是被鄰居當成了暫時的「出氣筒」,若一不小心說錯一句話,很有可能是「火上澆油」。
勸和了,是理所應當;勸不和,就會成為鄰居一家「撒氣」的對象。
對于這種「惹禍上身」的忙,要有足夠的預見性,在對方還沒有求助之前,就要趕緊「跑路」。
03
幫忙買東買西。
鄰里之間,關系好的人,常常會「互通有無」,比如借個雞蛋,拿根蔥,一來一往之間,就從陌生變得熟絡。
退休之后,有大把時間,如果鄰居找上門來,請求捎帶買東西,比如青菜、抽紙,或者某個打折的特價商品等,偶爾順帶一次,大家都不會覺得是個負擔,但若隔三差五,就要幫忙買東買西,就會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
人與人之間,走得太近,就是一場災難。
能夠和鄰居處好關系,當然是一種高情商的體現,也是一份難得的情誼。尤其是身為外地人,將他鄉當做故鄉,只能讓自己入鄉隨俗,跟周圍人打成一片。
這種隨遇而安的能力,是生活所迫,也是生活回饋的一種禮物,好好珍惜的方式,就是進退有度,親密有間。
結束語:
《菜根譚》里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時涉世一極安樂法。」
意思是說,經過道路狹窄的地方,要留一點余地給別人走;享受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一分給別人吃。這是安身立命獲得快樂的最好方法。
退休之后,身邊相處的人,由熟悉的同事,換成了鄰居、朋友和親戚,未嘗不是一種新的挑戰。
不可太過疏遠,也不可太過親近,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恪守本分,又不失情分,如此,才能讓一段關系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