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是我們人生最后一個驛站,正如經濟學家林采宜所說,此處葉落,別花開。
退出了職場,進入了享受自由的時光。有人覺得退休后無聊,不知該該干點什麼?也有人比上班時還忙碌,覺得時間不夠用。
一如「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樣,退休后過得舒暢的人,大多數都是相似的,他們都有自己靠譜的活法,那就是:
主動走出去,積極鍛煉身體,讓健康保持的更為長久;
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喜歡做的愛好里尋找余生的成就感;
享受獨處的時光,不在別人的世界里刷存在感,也不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意別人的眼光。
學會獨處,獨自清歡
賈平凹在《自在獨行》中寫道: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不用周旋別人的情緒,也不必判斷他人的心事,自己陪同自己,回歸一個真實的自己。
聰明人都知道一句話,低品質的社交,不如高品質的獨處。
退休后,不必再看誰的臉色,也不必在意誰的話語,只需享受自己的時光。
有人說,退休后長期獨處的人容易得老年癡呆癥。其實,合群有時只是看似熱鬧,實則不過是浪費時間,在別人的世界里刷存在感。
周國平說: 「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退休后,如果你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時,便找不到獨處時的樂趣,只好在眾聲喧嘩中對抗孤獨,然后感到更大的空虛。
與其在喧鬧的合群里尋找自我價值,不如安靜地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接受孤獨的常態,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和樂趣。學會獨處,安頓好自己的心,在一個人的清歡里享受獨處時光。
擁有愛好,享受清凈
林清玄曾說: 「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一顆清凈心,也只有在寧靜的時光里,才會擁有。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塵世間就是修行的道場,我們都是時光里的過客。
退休前,為了生活,不得不在人群里熱鬧著;退休后,在自由的時光里,任憑世事滄桑,獨守內心的安寧,在愛好里修煉一顆清凈心。
有人說,愛好不是每個人想有就能擁有的,也不是自己想學就能夠學會的。寫作導師常說,不能常立志要好好寫文章,要堅持去寫,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愛好長期做起來。
退休后,不論是鍛煉還是其他喜歡的事情,只要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堅持著就能夠成為伴隨余生的愛好,將愛好與自己的生活相結合起來。
清凈是融進生活里的歡喜,也是歲月里的一份美好,一個人的時光,那份清歡里的愛好,不僅能夠享受到清凈心,更能夠抵御生活里的瑣碎。
一如汪曾祺所說:一定要愛這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鍛煉身體,健康生活
生命在于運動。堅持運動,鍛煉身體,是提高免疫力,保持身體活力的基石,更是我們晚年幸福生活的保障。
有人曾說: 「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歸根到底屬于那些身體好的,活得久的。退休前,能掙錢才有飯吃,退休后,能吃飯就能掙錢。」
退休后,比拼到最后是比誰健康地活得更長久,而不是退休工資的多少,住房有多大。
如今每年的退休工資都在上漲,能夠拿到手軟的老人,必定是身體健康且長壽的老人。
如何保持身體的健康,那就是走出家門去運動,尋找一項適合自己的鍛煉模式,堅持長期地鍛煉,不僅保持好身材,更能夠讓自己的健康指數更高。
人到晚年,決定你的生活品質的不是錢的多少,也不是子女的孝順,而是你的身體。健康的老人,能夠自理,沒有」久病床前無孝子「的煩憂。
而有錢的老人,即使有再多的金錢,也會有子女推諉的痛苦,那種沒有品質的活著,不過是苦熬歲月,只有健康地活著,才是真正地享受生活。
有話說: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就如楊絳所言: 「在這物欲橫流的人世間,做人實在夠苦。」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
退休前,只為幾兩碎銀,匆匆忙忙地忙碌著生計;退休后,不必再為生活奔波,最靠譜的生活是:
鍛煉身體,健康生活,既不必麻煩子女,又自己舒暢舒心;
擁有愛好,享受清凈,在愛好的時光里,清凈地享受獨屬自己的美好,豐盈內心,豐滿余生;
學會獨處,獨自清歡,在余生孤獨中安享內心的愜意,才是真正地善待自己。退休后只要活得靠譜,便是對生命的不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