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人生的道路上,遍布著各種艱難險阻,每個人都必須面對。
自古狹路相逢勇者勝,苦難擋在面前,只有直面困境迎難而上的勇氣,才能闖出一片天。
倘若我們害怕吃苦臨陣逃脫,就無法走得更遠,見識廣闊的世界。
吃的苦多了,你就會發現,所有的苦都是珍貴的教材。
1
吃成長的苦
當今社會,每個人都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取得成長進步,才能有立足之地。
只要你不怕吃苦,就能無止境成長下去,終將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而一旦你安于現狀,不愿學習停止進步,就注定會被社會淘汰。
從前有一對兄弟,外出拜師學藝,幾年后都習得了一手不錯的廚藝。
于是,他們就回到家鄉,各自開了一家飯店,都親自當廚師。
由于兩人廚藝都十分高超,飯店吸引了許多客人,甚至還有不少人慕名前來,一時間生意興隆,兄弟倆的生活也變得富裕起來。
哥哥看著自己生意紅紅火火,心想自己終于能過上好日子了,便把學到的廚藝傳授給了店里的伙計,自己優哉游哉收錢去了。
然而伙計的廚藝怎麼能跟他比?許多客人都覺得店里飯菜大不如前,漸漸地飯店生意一日不如一日。
相反的,弟弟并沒有貪圖享樂,而是更加專注于研究美食,開發新菜式,并成功吸引更多的客人,幾年后已經是當地知名富商了。
居安思危才能長久生存,當你滿足現狀,開始得過且過,就是在慢性死亡。
成長雖苦,但利于適應社會,不要等到被淘汰了才亡羊補牢,早已無濟于事。
懂得吃成長的苦,不斷提升自己,才能立足于社會。
2
吃欲望的苦
《道德經》中講:「知足者富。」
知足的人,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是富有的;貪婪的人,擁有再多財富也填不滿欲望,難以變得幸福。
控制不住欲望,不愿吃欲望之苦的人,就會被欲望控制,走向深淵。
從前有一位富商,經過一系列生意上的波折,欠了很多債。
朋友擔心他的狀態,于是就帶他見一位道長,希望能開導他。
道長問:「你因何事而煩惱?」
富商回答:「生意上的事。」
道長說:「生意方面的事我不太懂,但送你這個字,想必會有所幫助。」富商一看,是個「捂」字。
道長解釋:「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就是你內心的貪欲,學會捂住,就能少很多煩惱。」
富商頓時恍然大悟,回去之后開始反思,對生意進行了調整,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項目。
后來,富商不僅還完了債,生意也變得越來越好了。
欲望之所以會產生痛苦,是因為你的欲望大過了自己的能力,求而不得,欲壑難填,煩惱也就隨之而來。
如果放任欲望,無法自律,吃不了欲望的苦,就會吃現實生活打擊的痛。
捂住過剩的欲望,懂得知足常樂的人,才能擁有簡單而快樂的幸福。
3
吃孤獨的苦
季羨林說過:「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孤獨是人生必經之路,城市的喧囂,街道的繁華,都掩蓋不住孤獨的感覺。
正因為孤獨是人生常態,所以我們才要學會享受孤獨,做回自己。
張幼儀原是徐志摩的妻子,可徐志摩為了能和林徽因在一起,堅定地休了張幼儀。
失婚后,張幼儀再次遭遇沉重打擊:心愛的兒子死在他鄉,此刻可以說是她人生黑暗的時光。
盡管她跌落到了谷底,但這份傷痛也讓張幼儀清醒過來,原來世上所有的事,最后還得靠自己。
張幼儀開始獨自一人在德國留學,期間拒絕了許多人的求婚,表示自己一個人挺好的,還不想結婚。
學成回國后,張幼儀直接當上了銀行副總裁,并敏銳地嗅到了布料的價值,大發一筆橫財。
對于丈夫的拋棄,張幼儀說:「感謝徐志摩的堅決。若不是這次失婚,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真正的自己,永遠無法成長。在孤獨的歲月里,我變成了更好的我。」
獨處過后,人才能真正認清自己,明白內心的訴求,開始新的追逐。
不要被孤獨壓倒,孤獨讓我們有時間與自己對話,進行深造,發揮優勢。
吃得了孤獨的苦,才能充分了解自己,成長為更優秀的自己。
4
肆
人生有三苦,熬過就是福。
吃成長的苦,提升自己成就人生;
吃欲望的苦,學會自律掌控命運;
吃孤獨的苦,認清自我享受生活。
做人,不要害怕吃苦,因為陽光總在風雨后。
當你歷經千難萬險,嘗遍世間苦痛后,終會迎來屬于自己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