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云: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能說會道是能力,但恰如其分地沉默,卻更讓人感到舒服。
退休后,有沒有發現,在人群里,很多矛盾,都是因為話多惹的禍;有時,你覺得自己是一片好心,卻在不知不覺中搶了別人的風頭,最后慘遭埋怨和嫉妒。
有時雖然你的建議是好的,也是對的,卻因為說話的語氣和聲音,反而讓身邊人感覺不舒服,甚至覺得你不過是顯擺,或者是炫耀。
其實,仔細想想,當你滔滔不絕的快言快語之后,帶給你的不是懊悔就是煩惱;漸漸地懂得了,與其訴說,不如閉嘴;與其爭辯,不如保持沉默。
退休后,話說得越多,是非也就越多,給自己招惹的事情也越多,最清醒的活法是:克制自己的「愛說話」和內心的表達欲望。言多必失,不如沉默。
1、遇事不爭辯,克制自己的好勝心
莊子曰: 「大辯不辨」。意思是,辯論的最高境界是不辯。
然而,生活里,很多老人退休后喜歡在人群里「舌戰群儒」,覺得這樣不僅能夠彰顯自己的「博才多學」,還能夠讓別人高看自己一眼。
其實,不過是自己的好勝心在作祟。
記得那年太極拳友誼賽,隊伍里有個姐姐總是覺得隊長排練的套路不好,想著讓大家按照她的套路排練。
其實,這樣的事情也很正常,但需要有一定的溝通技巧。因為否定別人的成績,也需要言語的委婉。可這個姐姐直接在隊伍里跟隊長爭辯,說隊長不懂得揚長避短,也不會用拳勢遮掩隊伍的不整齊。
一番爭辯后,隊長也有氣,隊員也覺得這個姐姐有點自視清高。大家不僅沒有按照姐姐的套路排練,還越來越孤立了她。
其實,每個人的資質不同,身體底子也不一樣,在人群里,也許你比別人早幾年練習,身體的能力和技巧的能力都會比別人高些,但意見不一樣時,還是需要彼此尊重,彼此體諒。
退休后,那些活得清醒的人,都懂得不與人爭論,爭辯,會保持沉默,包容,體諒,默默修煉自己的身心,遠離那些好勝心強的人。
2、遇事不解釋,克制反駁欲
生活里,我們很多人都曾遇到過這樣的經歷:你努力經營自己的生活,日子過得舒心又愜意的時候,就會有人說你不過是家庭里的免費保姆,處處要受老伴的約束;
你家孩子有出息有成就了,就會有人說你家是祖墳冒煙了,還不知道是給誰送了厚禮了;還有你們夫妻有說有笑的下樓散步,那份和諧幸福的模樣也會被別人說閑言碎語。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外界的傳言搞得百口莫辯,怎麼解釋都說不清楚,不如緘口不言,保持沉默,不解釋,就是自己最好的反駁。
記得身邊人知道我在網絡里寫作的時候,有人說,就那傻子也會寫文章,還能掙錢,一定是抄的吧?甚至還有人拿著我寫的文字,直接問我是從哪里摘抄的。
生氣嗎?生氣,但不解釋,一笑而過,克制自己的反駁欲,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就如李敖所說的那樣:
「敵人不信你的解釋,朋友無須你的解釋。懂你的人,無需解釋心自明,不懂你的人,說破嘴皮仍蒼白無力。」
退休后,遇到不可理喻的事情,不必大聲喧嘩,更不必逢人就解釋,靜默不語反而更有力量。 與其跟別人那里浪費時間,不如保持沉默,把時間花在值得的地方和值得的人那里。
3、遇事不多管閑事,克制自己的優越感
退休后,很多人喜歡」為人師「,愛說教別人,總是用自己的認知和思維去要求別人跟自己一樣有品味,有愛心,甚至會在言語中不自覺地表現出自己的優越感。
出于禮貌,有些人面對這樣的說教會一笑而過,或者打著哈哈就過去了。但說教的人卻不依不饒,非讓別人遵循自己的意見去踐行,往往因為自己的說教,讓別人厭煩,甚至覺得你在炫耀自己的優越感,
其實,這就是老人們常說的」咸吃蘿卜淡操心「。
生活里,也許我們會因為某個事件,對別人的生活習慣或者生活方式有很多看不慣,甚至覺得不可思議的時候,我們只需要坦然接納就好,不要諷刺和挖苦說教。
因為我們不是別人,沒有歷經過別人所經歷過的事情,你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相,更何況那些看似離奇的生活方式的悲歡里,往往隱藏著別人的心酸和痛楚。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人生經歷不同,對事情和生活的理解也不一樣,自然遇事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不能理解,就接受好了。
退休后, 學會收起指點別人的手,學會適度保持沉默,不要遇事多管,也許你一句很輕的言語,就會給對方帶來內心的創傷。
退休后,不必輕易地對別人的言語說教,不必妄自菲薄別人的生活方式, 給別人留一下體面和尊嚴,于己于人,都是一種慈悲和善心。
結語:
退休,是我們人生最后一個驛站,也是我們最美時光的開始,此處葉落,別處花開。學會管住自己的舌頭,就是我們最好的美德。
比起夸夸其談的人,懂得在人群里不爭辯的人,往往晚年過得更加睿智幸福;
遇事不解釋的人,能夠克制自己的反駁欲,把有限的時光用在提升自己,享受生活方面,過好自己的余生,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在歷經世事滄桑后學會不多管閑事,克制自己的優越感,在歲月里沉淀修養,在時光里綻放余生。
退休后真正清醒的活法是:恰如其分的沉默,克制自己「愛說話」的欲望,才是余生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