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會名流山浦啟榮有過這麼一句話:每個人都能賺錢,但并非人人都能給錢以生命。
短短一句話精準說出了人在「錢」面前境界的高下之分。
世人慌慌張張,也只為碎銀幾兩,自打私有制社會出現以來,「錢」就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話題。
有些人能將金錢駕馭地如行云流水,給予錢已生命;而有些人,則只能一輩子成為錢的奴隸,區別在于何處呢?
在于眼界,大家不妨先聽聽一個例子:大家聽過有錢的窮人嗎?
「有錢的窮人」,聽起來矛盾但實則不然,有了錢絕不代表就富裕了,近些年社會紛紛攘攘,一夜暴發的幸運兒也并不在少數,中彩票、拆遷戶.......
很多窮人或許突然就時來運轉,擁有了成百上千萬元的財富,但他們并不是富人,他們之間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想到過自己能擁有這麼多財富,他們對于如何使用這麼多錢是困惑的,而短暫的茫然過后,緊跟著的就是報復性的揮霍。
長期被貧窮所壓抑的欲望徹底爆發,他們已經不滿足于聲色犬馬,而是更刺激性的事務,周邊城市中的各路幫派組織早已得知消息,在他們周邊開設不少賭場,「畢恭畢敬」地招攬他們前來消費。
于是乎,或許短短幾天之內,一個千萬富翁又重回原點,甚至連原有的財產也輸得一干二凈。
事后他們回憶這幾天,恍惚就是一場夢一樣:什麼也沒有享受到,暈暈乎乎地,錢就沒了。
或許很多人會對這類新聞在驚訝之余還存在些困惑:還真的有這麼蠢的人嗎?
賺了錢可以投資,可以存起來,哪怕天天吃喝玩樂也不會事至于此,其實他們不是蠢,而是他們的眼界就在于此,就如同一個普通的小孩子一樣,你給他10元錢,他只會立刻去買自己喜歡的零食,而不會想著如何進一步使用這筆財富。
現在一些極度貧困的非洲、東南亞國家人民一樣,根據很多國外公司反饋,這些人按月領取完工資之后,往往幾天之內就會將一個月的收入揮霍殆盡,絲毫沒有投資和儲蓄意識。
看似突然暴富,獲得了夢寐以求的金錢,但實際上仍然是金錢的奴隸。
那高眼界的人是如何對待金錢的?
眼界高的人,往往能看出金錢的本質。
金錢的本質是財富不錯,但在人類社會中,財富除了換取生活物資外,往往還是有另外的用途的,比如最簡單的一條便是收買人心。
這一點以《水滸傳》中的宋江為例最為貼切,宋江此人不過是縣衙中小小的押司,樣貌丑陋、地位低微、手無縛雞之力,但就是這麼一個人,卻能成為一百零八位好漢的頭目。
憑啥?憑的就是他的江湖威望,那宋江的威望是哪里來的,其實就是「撒幣」撒出來的,宋江的外號叫「及時雨」,意思就是在江湖黑白兩道的朋友有困難時,他從來就是慷慨相助。
比如李逵,無非就是賭博賭輸了,宋江給了十兩銀子,這就讓李逵死心塌地跟了宋江一輩子。
一個「仗義疏財」的人往往是很能得到信任的,這也為用金錢打通社會關系創造條件。
說完小說再說說正史:三國時期,東吳重臣魯肅家境富裕,從小仗義疏財,慷慨豪邁,一次大將周瑜家中缺糧,聽聞了魯肅仗義疏財的名望,遍遣人前來借糧。
魯肅家中有兩囷糧,各三千斛,聽聞大將缺糧,隨便指了一囷贈于大軍,這就是流傳千古的歷史典故:指囷相贈。
周瑜大為感動,同時也對魯肅這個人有了極高興趣,開始于他結交,魯肅雖然失去了一半的財產,卻收獲了一位摯友,并開始結交東吳政權的核心人物,這為他日后的發跡創造了條件。
說完古代史再說說現代史吧。
上海著名企業家榮毅仁先生,在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之際,慷慨解囊,將榮家所有的產業,都無償捐贈國家,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被贊為「紅色資本家」,1993年,榮毅仁先生當選國家副主席。
除了會「花錢」外,會「賺錢」更是一種本領。
真正有眼界的人,即使一時困頓,也能找到機遇,如浙江義烏,此地人多地少,山多田少,居民從來不富裕,但是眼界卻不低,一直努力在利用任何資源謀生,由此還出現著名的「雞毛換糖」的典故。
早起義烏的商人背上行囊,離開家鄉,四處走街串巷,以紅糖、草紙等低廉物品,換取居民家中的雞毛等廢品,再將廢品賣到相關的工廠,就賺那麼點零星的微薄利潤。
賺來錢后,他們又進行投資和擴大生產,一代代生意越做越大,就這麼經過幾十年,現在的義烏是全世界的小商品中心,令全世界震驚于「雞毛也能飛上天」。
全世界著名的猶太商人也有類似的理念:每一分錢都要努力賺。
一次猶太富商洛克菲勒獨自散步,走到車站附近,突然一位貴婦人招呼他來為自己搬行李,并表示能給予一美元報酬,洛克菲勒欣然應允。
在搬行李的過程中,洛克菲勒被人認了出來,婦人大驚失色,慌忙向這位大亨道歉,并請求收回這一美元。
洛克菲勒禮貌地拒絕,表示:我的工作就是賺錢,這一塊錢是我賺到的,不能還給你。
給錢以生命,看似簡單卻蘊含深刻的哲理,真正有眼界的人,會花錢,更會賺錢,他們能認清錢的本質,不會被一時的暴富所迷惑,也不會因一時的困頓而喪氣。
真正富裕的人,并不僅僅在于有錢,而在于能夠駕馭錢,而如何駕馭錢,不僅僅是一門學問,還是一門藝術,值得每個人認真思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