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變老的70后,要給自己留后路,盡早懂得以下四句老話

li李 2023/02/25 檢舉 我要評論

01

昨天還是頑劣的孩童,今天就是白頭的老翁。

真的不敢相信,70后的我們,已經四五十歲了,一晃就是奔六的人了。

未來的日子,要何去何從呢?一定要未雨綢繆,不能臨渴掘井。

有道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要從現在的老人身上,尋找自己未來的樣子,并根據現實情況,推陳出新。建議你,要給自己留后路,盡早懂得以下四句老話。

02

第一,「窮不走親,富不還鄉」:找個地方,安享晚年。

人窮的時候,走到哪里,都討人嫌,有錢的時候,親戚朋友自然會圍著你。

小時候,我們常常和父母一起去走親訪友,不僅能吃一頓飯,還能拿到紅包。對于親戚之間的矛盾,一點也不知道,認為所有的親戚,都很好。

當我們長大了,才知道親戚朋友之中,很多的「勢利眼」。很多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很多人,離開家鄉,外出打工,一方面是賺錢,一方面是遠離「熟人圈」。不愿意接受農村人的狹隘思維。

現在的我們,要面臨養老的問題了,「到底要不要回鄉」的問題,也許在腦海里,出現了無數次。

夢里是家鄉的山水,還有那一片稻田。可是回到家鄉一看,發現不是夢里的樣子,左鄰右舍的狹隘思維仍舊存在,一小塊地方,都要爭執不休;村莊更老了,種地的收入難以讓自己致富。

如果你已經發大財了,回到家鄉,親戚朋友都會來走訪,順便會找借口向你借錢。因此,借錢不還的煩惱,難免會有;如果你拒絕借錢,親戚朋友又會說三道四,還有人會在背后責備你。

認真分析,如果你混得很好,在城里有房子,還是在城里養老為好;如果你特別有錢,就在城里和農村都準備房子,給自己兩種選擇。

對于親戚朋友的交際,需要慢慢淡化。以后的養老問題,還得靠自己,不能指望外人。

03

第二,「不聾不瞎,不配當家」:當好家長,包容家人。

70后的我們,還處于中年到老年的階段。多數的人,夾在父母和孩子中間,兩頭都要管。

作為家長,應該找到「家庭和睦」的方法。畢竟,家庭有模有樣,是最好的依靠。

古人認為,要裝聾作啞,才是家長應有的樣子。

比方說,兒女長大了,要找對象了,你可以提建議,但是別說太多的話。如果他們找到了對象,你不能用力去反對。

別用「門當戶對」之類的道理來約束兒女的婚姻。要知道,灰姑娘嫁給王子,白雪公子嫁給青蛙,并沒有什麼不妥。只要兒女幸福,大道理,就無關緊要了。

夫妻相處時,要做一個大度的人。包容對方的不完美,接納對方的平凡。少說幾句,多聽幾句,夫妻就能如愿變成老伴。

04

第三,「人不得全,瓜不得圓」:不求完美,別再折騰。

宋朝宰相呂端,任職幾年之后,主動提出,把位置讓給寇準。

寇準做了宰相后,他愿意做參知政事,并且排名在寇準之后。

宋太宗給呂端點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人生哪能事事如意?不管如何努力,也只能是半寸心。不如把「一半」當成圓滿,及時功成身退。

按照年紀,70后的人,職場上,也要有退位的準備了。尤其是在體制內工作的人,讓出位置,待遇不會少,還有好的名聲。

打工的人,也不要盲目去尋找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把手里的工作做好,爭取平靜地渡過五十歲到六十歲的十年時間。

創業的人,不要使勁折騰自己,要根據情況,及時收手。欲望是無休止的,全世界的財富,不可能只給你一個人拿著。

允許自己不完美,你的日子就會輕松。對于人生的后路,就會心滿意足。這也是心靈上的退路。

05

第四,「要好兒孫須積德,欲高門第快讀書」:勤學苦練,一生不歇。

把錢留給兒女,擔心他們敗家、啃老;把書留給兒女,他們不一定喜歡;把老家的房子給兒女,他們也許沒有機會去住。

兒女的贍養,是父母的重要退路。作為70后的我們,不得不考慮一下。根據老祖宗的提示,我們需要給兒女積德積福,積累智慧,然后才能享受到對等的回報。

要記住,人品是最硬的底牌,認知是最真的財富。

東晉時期,陶侃管理地方漁業的時候,收到了商人送來的一壇魚,便派人送回家,給母親吃。

陶侃的母親生氣地說:「你當了官,拿公家的東西送來給我吃,我好傷心。」

後來,陶侃堅持清正廉潔,做了晉朝的名將。

在我們的骨子里,有勞動的美德,有勤勞樸素的習慣,有不挑剔的品格,這些都要留給子孫。同時,要引領一家人,一起讀書,保持積極向上的姿態。

兒孫有出息,我們有盼頭。

06

俗話說:「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

人生的后半段,要早一點預留退路,生活才會從容。

如果你六十歲之后,沒有養老的地方、兒女的孝順、夫妻的相伴,還一直在折騰,苦苦追求金錢,會很累,要是折騰錯了,可能滿盤皆輸。

別以為,人生總是可以重頭再來。都是經歷歲月洗禮的人了,經不起驚濤駭浪了。

最好的人生,應該是,上半生激流勇進,下半生急流勇退。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