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卷首語
人生,就像是一本好書,會給人帶來無限的精彩,但是,卻總有結尾的時候。
人生無常,就像是星象,時刻都在變幻。在不同的階段,人會有不同的際遇。
愛恨別離,是人生常態。
而其中最讓人難受的,就是生死相別,尤其是親人逝去時候的生死相別。
如果是親人逝去,大多數人會悲痛欲絕。但是,也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不掉眼淚。
在親人離世后,不掉眼淚的人,并不代表他們不悲傷,而是已經將悲傷化為了力量,激勵自己不斷努力生活。
親人逝去,不掉眼淚的人,大多是以下幾種人。
02、悲傷過度,將痛苦藏于心間
每個人的生命都綻放過別樣的光彩,或許是為之一震的驚天動地,或許是平平凡凡地帶來過一陣綠蔭。
在生死分別之際,親人們總會格外感傷離別。
親人逝去,不掉眼淚的人,很可能已經悲傷過度,將痛苦藏于心間了。
不掉眼淚,并不意味著不傷心。還有可能意味著他悲傷過度,無法自拔,無法表示。
喜怒哀樂,有時無法真正表達出一個人的情緒。因為真正的悲傷,很可能是沒有眼淚的。
真正的悲傷過度,無法用言語表達他們內心的悲戚,甚至天空乃至整個世界都變成了灰暗的色彩。
你是茫然的,是難以接受的,是不知所措的。
只能愣在那里,連眼淚,都不知道要怎麼流。等到某一時刻,再次想起親人時,眼淚才會止不住地流動著。
因為過度的悲痛,眼淚已經在心里流干了。
你們彼此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難舍難分,所以在天人永隔的時候,才會痛得肝腸寸斷。
03、最為孝順,對親人無怨無悔的人
《孝經》中曾說:「人之行,莫大于孝。」
從古至今,注重孝道是格外重要的文化。
親人離世,不掉眼淚的人,大多是最為孝順,已經對親人無怨無悔付出的人。
《圍爐夜話》中說,「百善孝為先」。
孝,是家庭文化的基礎,更是一個家的家風。
在親人去世之前,傾盡所有的真心,表達了對親人的孝。用真心善待他,照顧他,陪伴他。所以,即便親人去世,也無怨無悔。
比起在親人去世后痛哭流涕,不如在親人生前好好愛他,呵護他。
生前盡孝,在親人需要幫助時,需要陪伴時,都在他的身邊,已經幫助親人圓滿地度過了他們的一生。
最為孝順,對親人最好的人,在親人壽終正寢的時候,不掉眼淚,往往是因為心中無悔。
04、親人,生前傷透了他們的心
親人離世,有的人并不流淚,其實是因為親人生前傷透了他的心。
他們在親人離世后,既不會悲傷過度,也不會哭泣。心里,更多的是有一些恨意,以及怨。
《都挺好》里,蘇明玉面對母親的去世,她讓母親的后事體面,但她卻沒有體現出悲傷的情緒。
因為她,在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得到母親的愛與理解。
母親,對她造成了無法抹去的傷痕。對家庭,對母親,并沒有過多的愛與親情。
為母親辦理后事時,她沒有哭,沒有悲傷,被哥哥指責她冷漠。
但是,幾個哥哥,沒有誰能真正體會蘇明玉的心里,有多少傷痕,曾經活得有多絕望。
有人說:「痛過之后就不會覺得痛了,有的只會是一顆冷漠的心。」
一個人,真正體驗過傷痛,被親人傷透后,他對親情便已經失望,更是絕望了。
那個故去的親人,很可能已經在內心變成了陌生人了。當將與親人的共情力斷開,他會將親人的離世,視為不多管閑事的狀態了。
05、總結
人生路上,難免會遇到需要揮手告別的親人,他們有的是至親之人,有的是幾面之緣的有緣人。
無論生離死別的情緒如何,但是有一點仍舊正確:生活,終歸要繼續。
親人去世,不悲傷的人,或許他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孝心。
隨后,他們會帶著親人的囑托,認真生活,將思念與悲傷留在心間,陪伴自己過好往后余生。
陶淵明曾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猶可追。」
縱然滄海桑田,縱然物是人非。但是,去世的親人也希望你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己的自信光芒。
帶著他們對你的希望,好好生活。美好的明天在等待著你的到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