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不同,少言為貴;認知不同,不必爭辯

li李 2023/03/09 檢舉 我要評論

稻盛和夫說過,這個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不斷的跟別人講道理,就算你是對的,也不用非得證明別人是錯的。

位置不同,少言為貴;認知不同,不爭不辯,永遠不要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因為每個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認知角度上思考問題。

真正格局大的人,不是站在某角度爭論說服別人,而是堅持自己的同時也能尊重別人。

1

生活里,我們看待一件事,往往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這幾乎是每個人的思維。

殊不知,不同位置,看待同一件事的看法是不同的。

少言,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智慧,做不到站在別人的角度,也永遠不要站在自己的位置評價別人。

有一對年輕夫妻,他們很相愛,可是妻子在生完孩子后去世了。

丈夫為了帶孩子,辭去了工作,在家帶孩子,每天趁孩子休息的時候,幫忙寫一些廣告,弄一下網站。

有一次,丈夫帶孩子出去吃飯,不小心打翻了奶瓶,丈夫把孩子放回兒童椅,拿起紙巾把地上收拾干凈。

這時候,旁邊餐桌兩個男人發出「嗤」的一聲,其中一個男的說:「看樣子,又是一個新晉奶爸啊?"

另一個男的說:「什麼奶爸?不就是一個吃軟飯的嗎?老婆出去上班賺錢,自己在家干家務,帶娃。」

這個蹲在地上的男人沒有反駁,而是默默地紅了眼眶。

曾國藩說的,古來兇德致敗者,皆多言,群處守嘴,才是一種大智慧。

這世界有的人好為人師,經常夸夸其談,自吹自擂;

有的人,喜歡「看圖說話」,一個片面的表現就能編出一出大戲;

有的人,遇到人就打同情牌,傾訴自己多委屈,多可憐,說完才發現別人不感興趣......

每個人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角度自然不同,也自然不會和你有同樣的感受,話說多了,只會讓人生厭。

2

標貳

《莊子·秋水》中有言:「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1000個人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它們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和衡量他人,很難去評判它們的對錯。

去年,表姐生下侄子,因為母乳不夠,只能喂侄子喝奶粉。

表姐的婆婆就不開心,覺得孩子就得喝母乳,才有營養,才能長得快,還拼命給表姐喝所謂下奶的補湯,結果,母乳還是不足。

每個去表姐家里看孩子的親戚都會語重心長的勸表姐,孩子還是喝母乳的好。

表姐表示沒有母乳,這款奶粉和母乳很接近了,喝奶粉也可以。

「找人疏通啊按摩啊,吃一些藥膳啊,總歸有辦法嘛。」

……

就這樣,雙方各執一派,誰都沒成功說服誰,表姐的月子也做得不開心。

適時地學會閉嘴,把答案留給時間去驗證,而爭辯,只會白白地浪費時間,亦誰也說服不了誰。

大家都聽過,孔子的徒弟子貢和三季人的故事吧。

三季人聲稱,一年只有三季。

子貢則跟他爭辯:「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

後來,孔子告訴他們二人,一年只有三季。三季人聽完心滿意足的走了。

子貢不明白,孔子告訴他:「三季人只活三季,永遠見不到冬天,你和他爭辯,是永遠辨不明的。」

有人說,真理愈辯愈明。

但爭辯有個重要前提:參與的人要處于同一個維度。和認知不同的人爭辯, 絕大多數都是在浪費時間。

曾國藩給自己立過一個「三戒」的規矩:戒說話、戒脾氣、戒欲望,這三點都值得我們學習和警醒。

成年人應該記住:位置不同,少言為貴;認知不同,不必爭辯;越是智慧的人,懂得位置不同,多說無益;認知不同,浪費口舌;三觀不合,對牛彈琴。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