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下心來,找回自己:「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靈沒有歸屬」

li李 2023/02/01 檢舉 我要評論

當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地向外張望,渴求繁華,渴求關注,習慣了那些喧囂,便會迷失了自己的初心。

然而那些喧囂和繁華并不能使我們更加美好,相反的,一味地追求熱鬧的生活,很有可能會讓我們的腳步被打亂,越是焦躁不安,就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此,還不如靜下心來,向內觀,從內心找回自己,找回自己失去的東西。

01 心靜,方能心無雜念

曾經有一位修行者被生活折磨得不堪重負,偶然間他結識了一位大師,大師告訴他,凡事多往好處想想,讓心靜下來,方能心無雜念地安靜生活。

是啊,人生短短數十年,每個人都要經歷許多好事、壞事,嘗遍這世間的酸甜苦辣。

當一個人總被那些煩心事所煩擾,讓心中被各種雜念占據,那麼他注定生活得不如意,注定腳步是沉重,步履蹣跚的。

曾經有兩個囚犯,每次他們觀望窗外的世界,一個看到的是冰冷的高墻,一個看到的是遠方絢麗的朝霞,面對同樣的遭遇,前者心中悲苦,被負面情緒折磨得苦不堪言,后者則心往好處想,看到的是一片光明,簡單又快樂。

每個人的窗外都是一方天地,一片景色,然而心境不同,注定看到的天地和景色是截然不同的。

曾聽過哈佛大學流傳過的一個小故事:

一個被病痛折磨,只剩下數周壽命的婦人,每天都活在死亡的恐懼中,藍姆·達斯教授去安慰她說:「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去想死亡的事,而是考慮如何快樂地度過剩下的時間呢?」

剛開始,婦人很惱火,但他看到藍姆的誠意,于是照做。雖然一個星期后,婦人還是去世了,但在去世前,婦人對藍姆說:「這一個星期,我活得比以前幸福快樂得多了。」

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

人活著就是修行,修行也是修心,修一顆積極樂觀的心,修一顆清清靜靜的心,及時地清掃心靈的垃圾,才能心無雜念地好好生活,才能遇見暖意盎然的春天。

02 靜下心來,則心寬少病

很多人一定有這樣的感受,遇見大事就會心慌氣短,想要上廁所,甚至還會暈倒,本來沒什麼事的事卻叫人勃然大怒,馬上就會感到頭暈,心跳加速。

很多養生專家都會告訴我們,病由心生,無論是精神上的疾病還是生理上的疾病,一切的根源都在心臟。

每個人都是不由自主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沒人同我們商量,但我們原本可以很幸福,只要做到靜心就可以。

老子說過:

「燥勝寒,靜勝怒,清靜為天下正。」

人一旦靜下來,就會心靜如水,而那些貧富貴賤和快樂哀愁,都不過是心中的幻影罷了。

一向擅長養生的老子還提出了「致虛極守靜篤」的六字訣。

其中的「守靜篤」就突出一個「守」字,能心無旁騖地守著那個靜字不放,則能讓心更加寬廣,心寬則病少。

尤其是現代人的物質生活異常豐富,很多人的夜生活更是異彩紛呈,該安靜地休息時不去休息,長時間的晝夜顛倒,飲食無節制,這都是對身體的摧殘。

再加上許多人抱怨生活,看啥都不順眼,動不動就生氣,任由負面情緒侵蝕內心和身體,久而久之,很難不生病。

心靜則身安,身安則體健,心安體健則百病少生。

養心就是養生,養心其實很簡單,其實就是靜心,靜下心來,則心寬少病。

03 靜下心來,才能找回自己

柴靜曾經說過: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靈沒有歸屬。」

這種痛苦的狀態,是現代絕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擅長做什麼,喜歡做什麼,更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于是很多人在迷茫和困頓中迷失了方向,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做事三心二意,半途而廢,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渾渾噩噩地過完這一生。

南森說:

「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發現自己,因此需要不時地孤獨與沉思。」

我們想要找回自己,就必須讓自己靜下來,好好思考人生,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思考自己擅長什麼?思考我們愿意為什麼事業奮斗一生?

也只有靜下來讀書學習,沉淀自己,才能將學到的知識為我所用,讓自己變成一個強大而又篤定的人。

漫畫家蔡志忠三四歲的時候就篤定此生一定要做一個畫家,于是他安靜地讀書,安靜地畫畫,最后終成大師級的人物。

還有只身一人去巴黎上大學,獨居陋室,歷經生活的苦難,但卻磨礪了心智,更加篤定物理和化學事業的居里夫人,精心做事,發揮出人生最大的光芒。

那些很厲害的人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他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甘于平淡,甘于默默無聞地做事,甘于寧靜,卻不向世界索取分毫,在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為自己點燃生命的燈塔,樹立正確的航向。

能靜下心來生活的人,能守護自己的心靈,能用一顆平和樂觀的心去應對世事紛擾,能不甘平庸地靜心做事,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在厚積薄發后走得越來越遠!

靜下心來,才能找回自己!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