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50歲,逼自己成為「薄情人」,跟親戚和同事減少往來

li李 2022/10/02 檢舉 我要評論

網絡上有這麼一句話:「人越老,越薄情。」

薄情,看似是一個貶義詞,可實際上,當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發現這是一個「中性詞」。 薄情,沒有對錯之別,只有合不合適之分。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太重感情的人,那你就活得薄情一點,對他人冷漠一點,其實沒有什麼關系。反正, 憑心而活,才是最好的做人方式。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重感情的人,那你就保持一顆熱情之心。至少,你要有所經歷,才能看透這人世間的真相。

余華說過,我不再裝模作樣的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獨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獨自的生活。

你我在現實生活中的諸多朋友,說到底,都不過是一些「狐朋狗友」罷了。本質上來說,其實毫無意義。 哪怕你遇到什麼困難,也不見得他們會伸出援助之手。

當你我把這一層「遮羞布」掀開,那我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把如此之多的時間花在「人際關系」這件事上,不過是徒勞心力而已。

到了五十歲,是時候要成為一個「薄情人」了。

一、人過五十,跟親戚減少往來。

生活中有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 人們對于親戚的重視程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遞減。

年輕的時候,也許我們會覺得親戚是「至親」,值得真心相待。這一廂情愿的付出,貌似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的好結果。

有些人被親戚辜負了,有些人被親戚算計了,有些人成為了親戚眼中的提款機。被傷得體無完膚的我們,愈發明白一個道理, 人性,那是經不起考驗的。

有句話概括得很好: 「不要高估了人性,也不要低估了人心。」

一位老總在還未發跡的時候,就被家鄉的親戚看不起,沒有人會跟他說一句好話。因此,他逃離了家鄉,在大城市當中默默地打拼。

過了十幾年, 這位老總開著豪車回到老家,才發現一大堆的親戚,都在他的老房子前排隊等候。對此,他只說了一句話:「人性之現實,莫過于此。」

無論在什麼時候,人與人之間所奉行的,就是 「拜高踩低」的原則。也許, 你是一個很好的人,但不代表別人會對你好。

所以說,跟親戚減少往來,也算是還雙方一個自由了。

二、人過五十,跟同事減少往來。

有一位端著鐵飯碗的職工,跟我們說過他的親身經歷。

他進入單位多年,所看到的,并非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而是「你謀我算」。 你踩著我上位,我也把你當成墊腳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尤其是在「討好領導」這件事上,身邊的同事更是經常打小報告,不是這里污蔑你,就是那里污蔑他,搞得單位就跟「修羅場」一樣。

對于這些同事,他這麼評價道: 「同事,不過是一群因為環境的限制,而相互遇見的陌生人罷了。在利益面前,沒有人會珍惜所謂的相遇之情。關系,淡薄得很。」

這一點,我們只要看看「提拔」的時候就一清二楚了。為了自己可以得償所愿,很多人都會把身邊人當成踏板。這些事,那是數不勝數的。

做人,還是「現實」一點比較好, 不要寄希望于他人的真心相待,也不要對他人抱有幻想。要知道,你的好,未必能換來別人的尊重,只會被人當成軟弱可欺。

同事什麼的,在單位的時候「走走過場」,那就行了。出了單位,誰又會認識誰呢?

寫到最后

東野圭吾在《解憂雜貨店》中寫道:「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是何等脆弱。」

你跟某些親朋好友相遇了,那你們之間就形成了所謂的「緣分」。就是這般緣分,真的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堅不可摧嗎?

很遺憾地說, 所有的關系,所有的緣分,就跟泡沫一樣,一戳就破。我們心心念念所重視的感情,在現實面前,其實不堪一擊。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人雖然是群體生活的動物,但他們有自己的利益追求,有自己的物質需要。因此, 在金錢物質面前,他們會扭曲自己的感情。

也不是說人性就沒有善良的一面。只不過,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八個字,永遠都銘刻于你我的骨髓當中,并沒有多少人可以克服這人性的弱點。

人,之所以會活得薄情,就是因為我們看透了這「人性」真實的一面,心累了,不想再犯傻了,只希望過點平平穩穩的小日子。僅此而已。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