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 :「每個人的生命中必定會下雨,就像壞天氣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誠然,人生路上,總有太多的未知,但不必懼怕。所有遇見的人,經歷過的事,都是躲不過的,也是幸運的。
順其自然地渡過一生,來的來,去的去,走的走,留的留,無所謂很好,也無所謂不好。
有道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讓我們困頓的,不是因為不夠聰明,反而是因為聰明過頭了。因此,放下一些智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真正的聰明。
02
放下對別人的偏見,一視同仁。
戰國時,宋國的一個太宰問莊子,什麼是仁?
莊子說,老虎和狼,也是仁德的。
太宰很生氣,為什麼要為兇惡的動物辯解呢?
莊子笑著說,老虎和狼也是「父母」,它們愛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仁德呢?
太宰恍然大悟。
老虎和狼為了生存,不得不適應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但是它們的本性里,還有父母的愛,還有兒女的孝順。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就發現了仁義和道德。
很多時候,我們會仇視別人,因為別人太自私了,處處都和自己針鋒相對。尤其是在生意場和職場上,似乎所有的人都鉚足勁,為了得到更多的收入。
還有一些可憐巴巴的人,伸出手向別人要錢,而不是用手去勞動;不愿意學習的人,渾渾噩噩過日子,還抱怨社會對他不公平;內心很骯臟的人,處處算計別人;小偷小摸的人,讓人防不勝防......但凡種種,都是人性的一個面而已,妳去「另一面」看看,就會發現美好的東西。
總有一些人,用偷來的東西,供養父母。他們的內心仍舊有「愛」,還可以被拯救。只是我們的偏見,讓他們失去了變好的機會。
放下對任何人的偏見,無用的人就是大有用處的人;墮落的人,就是暫時困頓的人。看到別人的優秀,自己也會優秀。
03
放下繁雜的禮數,社交簡單。
春秋時,孔子帶著弟子去了齊國。
齊景公問,如何治理國家。
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說,大家要擺正位置,各司其職。
齊景公對孔子的主張很有興趣。
齊國的大臣晏子說: 「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
因為禮數過于繁雜,不太適合齊國,加上晏子的勸說,導致齊景公慢慢疏遠了孔子。
任何時代,人際交往的禮數是不能少的,但也不能過于復雜。對于一些禮數不周的事情,也要主動接納。或許,在當今社會,我們更愿意「一切從簡」。
比方說,在大型的酒宴上,長輩要坐上席,接受晚輩的敬酒。但是在平時的飯局上,大家隨便坐,更加舒服。
合不合群都隨意,放下無用的飯局,不計較禮物的多少,不過分講究社交的流程,就真正做到聚散隨緣了。
04
放下做人的架子,融入社會。
古人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如果一個人把架子擺得很高,就更有可能被風傷害,還會和底層的人「脫節」,從而變成孤家寡人。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是第一聰明的人,就會變成自以為是的態度,反而顯得愚昧無知。畢竟,高手在民間,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
聰明的人,往往是「一無所知」的,就算自己知道很多,也會擺出大智若愚的姿態。
在電視劇《亮劍》里,有這樣的情景:因為排隊的人很多,一個女人踩到了前面男人的腳,就吵起來了。
李云龍帶著孩子去買藥,恰好看到了這一幕,就做起了「中間人」,說來說去,誰都不服氣,還有人用手抓住李云龍的衣領。
不得已,李云龍帶著大家去軍官所處理問題。
作為「首長」,李云龍沒有任何架子,而是把自己當成了「買藥的人」。
一個人在社會上,會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明白一個道理:離開了位置,什麼都不是。把自己當成普通人,活著就不累了。
高處不勝寒,放下架子,社會就會真正接納妳。
05
放下內心的欲望,無欲則剛。
戰國時期的某一天,楚王請莊子去做官,莊子拒絕了,他寧愿做泥地上自由自在攀爬的烏龜。
莊子過著無欲無求的生活,一心一意做學問,因此他獲得了無數的贊譽。
聞一多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蘇東坡說:「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一個表面上不求上進的人,其實是在通過另外的方式來成就自己。或者說,內心沒有了欲望,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我們總以為,多讀書,多學技能,就能賺更多的錢,能夠得到更好的位置,擁有更幸福的家庭。其實是一廂情愿的。
真正的幸福,是「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有飯吃,有衣穿,就很滿意了。
放下了欲望,才知道什麼是希望。否則,希望會越來越渺茫,反而變成了內心的一道傷。
06
有一個煩惱不休的富人,抱著花瓶去拜見禪師,希望得到開悟。
禪師說:「放下。」
富人放下花瓶。
禪師又說:「放下吧。」
富人一臉茫然。
禪師說:「我不是叫妳放下花瓶,我是要妳放下傲慢、嫉妒、怨恨、執念、情緒......」
人這一生,要放下的東西很多,若不能放,那就只能負重前行,苦的是身體,傷的是心靈。
人生短短幾十年,何必活得那麼狼狽?
不管什麼東西,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此而已。
聰明若愚,愚能生智,誰要是較真了,誰就真愚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