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貴賤,品分三等。
一個人層次的高低,不在于他的地位和財富,往往在于他的見識和修養。
越是閃亮的人,就越善良;
越是發光的人,就越溫暖;
越是高層次的人,越謙遜。
而這樣的人,往往身上自帶「貴氣」,他們待人接物會有以下這三個特點,遇到了一定要深交!
01
待事沉穩
人貴穩重,沉穩者必大贏。
《道德經》有云:「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不難發現,那些做事急躁,遇事慌張,沒有一點定力的人,基本上無法將事情妥善解決。
反而越是穩重之人,越有責任感,他們無論做什麼事都十分靠譜,往往能將事情做到圓滿。
還記得在康熙的《庭訓》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當年平息三藩之亂時,前線的戰事久久不能平息,城中的百姓終日人心惶惶。
就在大臣們一籌莫展之際,一向勤政的康熙帝卻一反常態,暫停了一切公務,帶著幾個隨從便動身去了景山游玩。
于是,康熙的一位皇子前來勸諫,當下局勢緊張,百姓的心又不安,作為一國之君,怎能如此悠閑?
這時,康熙帝說:「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沉穩,局勢越是危急,越是要沉穩應對。當下城里人心惶惶,百姓都在看著朕怎麼去應對,此時我若是慌里慌張,那百姓豈不更加緊張?」
果不其然,當老百姓看到皇帝出游,想來戰事一定已經有所緩解,于是放下心來,一切歸于平靜。
最后,康熙憑借他的沉穩,穩定了民心,平息了叛亂。
所以說,人貴在沉穩,能夠經得住事,才能成事。
狄更斯也曾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著急,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冷靜、沉著。」
一個人,若是能沉得下思緒,穩得住性子,那麼面對人生的瞬息萬變,就不至于措手不及。
正所謂事以急敗,思因緩得。
能把人生穩住的人,總會與幸運不期而遇。
02
待人寬厚
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
「恕」就是要我們在與他人相處時能有「寬以待人」的道德準則和思維模式,
要知道事無十分,人無完美,對待他人,不必事事苛盡,處處道明。
這不僅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
縱觀古往今來,凡是成大事者,無不具有包容天下的廣闊胸懷。
有一次,理發師為周總理刮臉時,總理咳嗽了一聲,刀子不小心把他的臉刮破了。
瞬間,理發師變得十分緊張,不知所措。
周總理和藹地說:「不要著急,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沒向你打招呼,你怎麼知道我會動呢」?
很多時候,饒恕別人,就是為自己增加人氣和貴氣,總有一天你會因為自己的寬厚而得到應有的補償。
正所謂寬厚之人,人必以寬厚待之。
曾國藩也說過:「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做人,若能擁有海一樣的胸懷,才能有海一樣的人生;擁有海一樣的寧靜,才能鎮得住波濤洶涌。
心寬故能受,海寬故能寬。
寬以待人,正是一個貴氣之人的最該有的胸懷。
03
待己嚴苛
貴氣之人,對待自己從來都有一股「狠」勁。
這里的「狠」,指的是不縱容自己天性中的軟弱、懶惰、虛妄與幻想,不會貪圖享受,好逸惡勞,也不會偷奸耍滑,怨聲載道,而是像個戰士一樣去成長、進化、拼搏。
說白了,就是自律。
曾經在知乎上有個很火的話題:你認為最好的生活狀態是什麼?
點贊數第一的回答就是:自律。
理由很簡單,自律的人能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這種「一切皆在掌控之中」的安全感,才能讓人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正如人人羨慕董卿談吐優雅,舉止大方,殊不知,這一切都離不開她背后十幾年如一日的自律與堅持。
這麼多年來她不管多忙,都會保持早起跑步和睡前閱讀一小時的習慣,從來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耽擱拖延…
這種長期對自己嚴苛的要求,才是造就她如今成績的唯一原因。
康德說:「自律使我們與眾不同,自律使我們活得更高級,也正是自律,使我們獲得更自由的人生。」
只有對自己嚴一點、狠一點,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抵制外界的誘惑,才能在光怪陸離的世界里,活出自己的精氣神。
正所謂「越自律越自由」,當自律變成一種本能,一種習慣,你就會享受到它給你帶來的快樂。
而這樣的人,運氣會越來越好,人生也會越過越精彩。
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
身邊人的人品,往往影響著我們自己的人品。
一個人如果能有上面這三種特質,那麼他一定自帶貴氣,要與之深交;
漫漫人生路,有友如此,才是最大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