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風流才子唐寅曾寫詩云:「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這種灑脫不羈的「人生宣言」,當一個人真正能夠感同身受的時候,或許,已經到了不惑之年。
一切都是浮云,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錢」字。
狠狠賺錢,才能有詩和遠方,才能活出自己的真性情。
01
人生最好的活法是:簡單而樸素。
這些天,一個拎著饅頭和礦泉水接受采訪的北大數學老師刷屏了,他樸素的打扮,簡潔的話語,與眾人心目中的「北大才子」教師似乎相去甚遠,評論區里炸開了鍋。
有人說他樸素得像是不是人間煙火的神仙,有人說他像極了貧寒的學生,心中有夢未來可期。
更多的人在默默地點贊,這種不在乎一切,卻又能主宰自身命運的人,實在擁有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超高自由度,這才是終極的「人生自由」。
有能力、有條件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并由此獲得回報:衣食無憂,被認可被尊重。想來,這不就是我們終其一生的愿望嗎?
繁重的生活壓力之下,人們總渴望擁有一方「世外桃源」:在那里,可以如陶淵明一樣「不為五斗米折腰」,在那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沒有了車馬喧囂,沒有了觥籌交錯,沒有了迎來送往,有的只是沉醉在「躬耕一畝三分地」的純粹之中。
時光穿越千年,這位一心教學、遠離人間煙火氣的北大數學老師,不正是實現了他的「田園夢」嗎?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當一個人開始樂享當下的生活,不再將自己定義成一個「被生活迫害的人」,所有的苦和樂便都成為了一種體驗。好也歡喜,壞也坦然面對,如此,人生再多的困苦和艱難,也無法成為一道道枷鎖。
02
人到中年,會賺錢,才是最好的安全感。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慌張,保老人晚年安康,稚子入得學堂。」
人到中年,大概最能體會這種為了賺錢而四處奔忙的慌慌張張,也最能滿足于幾兩碎銀所帶來的安穩愜意。
不管是在工地上搬磚,還是在寫字樓里當碼農,抑或是走南闖北的推銷員,既然選擇了,就只顧風雨兼程。工作本身的難度、壓力,對手的競爭、算計,從前覺得,隨便拎出一條,都能讓人「崩潰」,只想逃離。
而當我們認清了生活的本質,認清了自身的能力,便再也不會做出這些「沖動」的決定。
先立足,再立業,先立業,再創業。很多人開始循規蹈矩,不是雄心壯志被磨滅,而是懂得了,踏踏實實走好當下的每一步,才是抵達成功最有效的捷徑。
用心工作,不再是為了討好任何人,而是為自己蓄積能力。不再理會領導和同事的排擠壓榨,是因為不再為任何人打工,而是在為自己的未來打拼。
時間最是寶貴。每天按部就班,不再是踩著點上下班,而是逼迫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效率完成本職工作,此后,還要抽出時間來學習,提升專業能力。上班之余,也會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去兼職。
人到中年,不怕累,就怕沒事做。不怕苦,就怕哪里都不需要自己。從前放不下的面子,如今覺得在「有活干」面前,實在不值一提。
不管男人女人,只有賺錢,才能給予自己最充足的安全感。
03
人到中年,在極簡生活中,找回迷失的自我。
「廣廈萬間,夜眠七尺;良田千頃,日僅三餐。」
人到中年,對于衣食住行,越來越講究「經濟適用」。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尤其是當自己需要做好幾份工,才能勉強養家糊口時,也才真正懂得了小時候父母教育自己時所說的: 「要把錢用在刀刃上,一分錢當兩分錢用。」
年輕的時候,大概無法想象,當自己真的買房買車,背負一身的債務時,早已經不再有種種關于「顏值」與「品質」的追求了。
貨比三家,在自己能夠承受的還貸范圍之內,只選對的,不選貴的,只選性價比高的,不選所謂高品質的。
生活已經很苦了,何必再處處為難自己?極簡的生活,少去了物質層面的攀比和負累,更注重于內心的安定與從容。
只要和心愛的人在一起,有個家,有很多很多愛,粗茶淡飯又何妨?
把為數不多的空閑時間,用來陪伴家人,用來閱讀,用來遠足,心中盛滿快樂,所見皆是風景。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便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狠狠賺錢,是一切的基礎;極簡生活,才能讓生活不被束縛。
生命在于體驗,只有讓自己從繁忙和瑣碎的生活中跳脫出來,才能感悟到生命的可貴,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