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有這樣的一段話: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有些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到了七十歲之后,他們的行為無論如何隨心所欲,都不會被認為是壞了規矩。
實際上,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是人到了七十歲之后,已經有了人生的閱歷和經驗,他們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
所以他們做出來的事情,都會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不會惹人討厭。
但生活中有些老人始終不明白這個道理。
要知道,人老了之后有三件糊涂事千萬不能做,做了很容易惹人嫌。
一:不要做教育家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老人的人生經驗和處世智慧,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可以給年輕人提供指導和啟發。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老人就是絕對的正確,也不意味著他們可以居高臨下的指點江山,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有些老人,他們總是喜歡擺出老資格,以一副過來人的姿態對年輕人評頭論足,甚至是居高臨下地干涉他們的人生。
這樣的做法并不聰明,反而暴露出這些老人的淺薄和無知。
沒有人可以說自己的觀點永遠都是正確的,又沒有人能夠對別人的人生負責。
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向年輕人提供一些建議,但是絕不應該是高人一等的教育和自以為是的傲慢。
二:不要干涉子女的生活
在老人和子女相處的過程中,他們的地位實際上是在悄然發生著變化的。
當子女還未長大成人時,老人占據著主導地位,他們教育子女,約束他們的行為習慣。但是當子女已然獨立,這時的老人,他們就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再想著去干涉子女的生活。
子女的人生應該由他們自己書寫,他們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把控自己的人生方向。
如果老人不懂得放手,依然想要干涉子女的生活,想去影響甚至是控制他們的人生,這只會引來子女的反抗和厭惡。
沒有人愿意做別人手中的提線木偶,他們也渴望自由,渴望獨立的人生。
三:不要倚老賣老
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最高的,也是受人尊敬的。
但這份尊敬,應該是子女對于老人的認可而有心而發,而不是老人仗著自己的年齡來倚老賣老。
有些老人他們把年齡當作優勢,認為自己年紀大了就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應該是家庭生活的中心,他們要求子女必須對他們言聽計從,對他們關愛有加。
所有的關心都不是依靠強求可以得來的,違心的應付實際上更加傷人。
如果子女有孝心,他們自然會把你照顧得很好,如果子女心中對你有所不滿,即使是他們對你言聽計從,也只是陽奉陰違而已。
老人歷經人生,看遍世事,這些智慧應該是可以讓他們知道,如何才能和子女更好的相處,而不是成為他們的籌碼。
希望每個老人,都可以審視一下自己的行為處事,不要做那個子女心中那個最討厭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