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孔子說過,慎始善終。
人要謹慎地開始,最后得到不錯的結果。開始很簡單,而在過程當中特別容易走了歪路,所以很多人都不得善終。
這所謂的「善終」,真的就如此重要嗎?二三十歲的時候,我們離終點很遠,就覺得善終不重要。四五十歲的時候,我們歷經半生,才發現「善終」特別艱難。
等到了六七十歲,很多老年人都惶惶而不可終日。因為他們怕晚節不保,不得善終。或許,人生最大的悲哀,便是如此。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善終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要大富大貴,才算是善終;有的人認為,要名利雙收,才算是善終......
事實上,僅以物質錢財來評判人生是否有價值,那是不太正確的。因為物質只是一個方面,而比物質更重要的東西,數不勝數。
02
有一個奔波半生的打工人,不是今天在這座城市打工,就是明天在那座城市賺錢。 他的目的,就是為了養活家庭,以及供孩子讀書。
朋友看到他如此拼命,卻又接受了當下的處境,就問了他一個問題:「你過得如此艱辛,大半生都特別忙碌,真的就有意義嗎?」
聽到朋友的疑問,他緩緩地回應: 「意義什麼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更何況,是我要成家立業,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所以,自己就不得不承擔這些責任。」
朋友繼續追問:「你就沒有想過自己,到底該如何去活嗎?」
他回應: 「想過跟沒有想過,日子都需要過下去。普通人沒有什麼選擇的機會,那就只能顧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我想,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無憾了。」
其實,這位打工人就是無數普通人的縮影,一生奔波忙碌,只為了家庭和親人而活著。
03
富人不懂得窮人的苦,就認為他們的人生毫無價值。窮人也不知道富人的快樂,就只能默默地打拼,將自己的本分做好。
說到底, 前者不該指責后者,后者也沒必要羨慕前者。因為這兩種人,本就代表著不同的人生軌跡。再怎麼對比,也毫無意義。
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天生富貴命,也不是所有人都含著金湯匙來到這個世界。我們所能做到的,不過是對得起良心罷了。
比如, 你結了婚,生了孩子,有了家庭,那你就只能承擔這些責任。如果事后你才后悔,那你一開始為什麼要選擇結婚生子呢?
孔子認為的「慎始善終」,便是如此。你一開始選擇了什麼,那你就需要一直堅持下去。 因為這條路是你選擇的,并不是別人逼你的。
就跟現在那些不婚主義者一樣,他們選擇單身一輩子,這也是他們所要選擇的路。只要他們不后悔,覺得這麼活有意義,那他們自然也能「慎始善終」。
04
人這輩子最好的歸宿,并非富貴一生,而是有這兩種活法。
第一種活法:聽從本心做人,自己選擇了什麼,那就堅持下去。
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后,便一直堅持北伐。身邊人都嘲笑他逆天而行,以卵擊石,所以他最后的那幾年,一直心力交瘁,只能孤苦前行。
但是,諸葛亮自己知道,不主動出擊,蜀國最后的希望就沒了,因為蜀國和魏國差距太大。同時,他要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明知其不可為,也要為之。
最后,諸葛亮身隕五丈原,死而無憾,讓后世之人既敬畏,又感動不已。 因為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是世人所缺乏的。
他雖然失敗了,但他無憾了,因為他對得起大漢,對得起天地良心。
要知道,并非只有成功,才算是好結果。 有些時候,只要你堅守本心做人,堅持自己的信念,那你就算失敗了,或者淪為一般人,也已然對得起這一生了。
成敗,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小事。真正重要的,是人們是否對得起這一生。
05
第二種活法:將自己的使命完成,不羨慕別人,只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有使命的。一般人的使命,就是養活一家老小,讓自己和家人可以生存下去。精英的使命,便是達則兼濟天下。
談到一般人和精英,有的人就會對比這兩種人,認為精英的人生才有意義。 事實上,并非如此。一般人和精英,他們都是人,只要他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他們的人生都有意義。
不要覺得普通人做不成大事,就活不出該有的價值。要知道,每個人的身份不一樣,命數不相同,那所做的事兒,自然就不相似,又何必趨同呢?
在天道面前, 不論你是精英,還是普通人,結果都是一樣的,那便是離開。至于過程如何,天道只有一個要求:把個人的使命完成,將自己的日子過好。
只要你覺得,這麼過日子有意義,那你自然就能得以善終。